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植物病害及其防治论文--侵(传)染性病害论文

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致病机制及其外壳蛋白互作蛋白功能分析

中文摘要第12-14页
Abstract第14-15页
1 引言第16-30页
    1.1 黄瓜绿斑驳病毒(CGMMV)研究进展第16-19页
        1.1.1 分布和寄主范围第16页
        1.1.2 症状与危害第16-17页
        1.1.3 传播途径第17-18页
            1.1.3.1 种子传播第17-18页
            1.1.3.2 嫁接传播第18页
            1.1.3.3 媒介传播第18页
            1.1.3.4 其他传播途径第18页
        1.1.4 病毒粒子特征和基因组结构第18-19页
    1.2 CGMMV的检测方法第19-21页
        1.2.1 生物学方法第19页
        1.2.2 血清学方法第19-20页
        1.2.3 电子显微镜观察法第20-21页
        1.2.4 分子生物学方法第21页
    1.3 CGMMV的防治第21-28页
        1.3.1 一般性防治策略第21-22页
            1.3.1.1 检验检疫第21页
            1.3.1.2 农业防治第21-22页
            1.3.1.3 化学防治第22页
        1.3.2 交叉保护防治策略第22-27页
            1.3.2.1 交叉保护机制第22-23页
                1.3.2.1.1 衣壳蛋白介导的交叉保护作用第22页
                1.3.2.1.2 RNA介导的交叉保护作用第22-23页
                1.3.2.1.3 交叉保护是病毒的超侵染现象第23页
            1.3.2.2 植物病毒侵染性克隆第23-26页
                1.3.2.2.1 侵染性克隆的类型第24页
                1.3.2.2.2 侵染性克隆的接种方式第24页
                1.3.2.2.3 保证克隆侵染性的方法第24-25页
                1.3.2.2.4 侵染性克隆的应用第25-26页
            1.3.2.3 弱毒株系的获得第26页
            1.3.2.4 交叉保护的应用第26-27页
            1.3.2.5 交叉保护的风险和解决方法第27页
        1.3.3 寻找植物中抗病毒靶标第27-28页
            1.3.3.1 病毒衣壳蛋白的互作蛋白第27页
            1.3.3.2 病毒移动蛋白的互作蛋白第27-28页
            1.3.3.3 病毒复制酶的互作蛋白第28页
    1.4 植物蛋白酶抑制剂第28-29页
        1.4.1 植物蛋白酶抑制剂的分类第28页
        1.4.2 植物蛋白酶抑制剂的功能第28-29页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9-30页
2 材料与方法第30-47页
    2.1 材料第30-31页
        2.1.1 植物材料第30页
        2.1.2 菌株与质粒材料第30页
        2.1.3 主要试剂第30-31页
        2.1.4 主要仪器第31页
    2.2 方法第31-47页
        2.2.1 载体构建第31-32页
            2.2.1.1 原核表达载体构建第31页
            2.2.1.2 Pulldown实验载体构建第31页
            2.2.1.3 互作实验载体构建第31-32页
            2.2.1.4 VIGS载体构建第32页
        2.2.2 抗血清的制备第32页
        2.2.3 CGMMV侵染性克隆的构建第32-35页
            2.2.3.1 病毒粒子的提纯及电镜观察第33页
            2.2.3.2 病毒粒子中提取病毒RNA第33-34页
            2.2.3.3 植株总RNA的提取第34页
            2.2.3.4 反转录第34-35页
            2.2.3.5 PCR扩增第35页
            2.2.3.6 胶回收第35页
        2.2.4 CGMMV弱毒突变体的构建第35-39页
            2.2.4.1 突变PCR第36页
            2.2.4.2 大肠杆菌转化第36-37页
                2.2.4.2.1 大肠杆菌感受态的制备第36-37页
                2.2.4.2.2 大肠杆菌转化第37页
            2.2.4.3 质粒提取第37-38页
            2.2.4.4 突变质粒的鉴定第38页
            2.2.4.5 农杆菌转化第38-39页
                2.2.4.5.1 农杆菌感受态的制备第38页
                2.2.4.5.2 农杆菌转化第38-39页
        2.2.5 交叉保护实验第39-43页
            2.2.5.1 病毒的接种第39页
                2.2.5.1.1 农杆菌浸润第39页
                2.2.5.1.2 摩擦接种第39页
            2.2.5.2 实时荧光定量PCR第39-41页
                2.2.5.2.1 引物设计第39-40页
                2.2.5.2.2 实时荧光定量PCR第40页
                2.2.5.2.3 基因相对表达量的计算第40-41页
            2.2.5.3 ELISA分析第41-42页
                2.2.5.3.1 溶液配置第41页
                2.2.5.3.2 间接ELISA检测病毒积累第41-42页
            2.2.5.4 Westernblot分析第42-43页
                2.2.5.4.1 溶液配制第42页
                2.2.5.4.2 Westernblot检测病毒积累第42-43页
        2.2.6 互作蛋白的筛选与验证第43-46页
            2.2.6.1 植物蛋白复合体纯化第43页
            2.2.6.2 质谱分析第43-44页
            2.2.6.3 酵母双杂交实验第44-45页
                2.2.6.3.1 试剂配置第44页
                2.2.6.3.2 酵母感受态制备第44-45页
                2.2.6.3.3 酵母双杂交实验第45页
            2.2.6.4 双分子荧光互补实验第45-46页
        2.2.7 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第46-47页
            2.2.7.1 实验设计第46页
            2.2.7.2 半定量PCR第46-47页
3 结果与分析第47-75页
    3.1 CGMMV衣壳蛋白抗血清的制备与效价检测第47-49页
        3.1.1 抗血清的制备第47-48页
        3.1.2 抗血清特异性与效价检测第48-49页
    3.2 CGMMV弱毒突变体在本氏烟上的交叉保护作用第49-53页
        3.2.1 突变体的获得第49-50页
        3.2.2 弱毒突变体的筛选第50-51页
        3.2.3 弱毒突变体在本氏烟上的交叉保护效果第51-53页
    3.3 CGMMV弱毒突变体在葫芦科作物上的交叉保护效果第53-60页
        3.3.1 侵染性克隆的构建第53-56页
        3.3.2 弱毒突变体在西瓜上的交叉保护效果第56-60页
    3.4 CGMMVCP互作因子NbPI的确定第60-67页
        3.4.1 CGMMVCP在本氏烟中互作蛋白的筛选第60-61页
        3.4.2 TVBMVCP与NbPI的互作第61-63页
        3.4.3 互作的验证第63-67页
            3.4.3.1 体外互作验证第63-64页
            3.4.3.2 体内互作验证第64-67页
    3.5 NbPI在病毒侵染过程中的作用第67-75页
        3.5.1 沉默NbPI增加CGMMV的积累水平第67-71页
        3.5.2 沉默NbPI增加TVBMV的积累水平第71-75页
4 讨论第75-80页
    4.1 CGMMVCP抗血清第75页
    4.2 CGMMV侵染性克隆寄主范围的差异第75-76页
    4.3 内含子在侵染性克隆中的重要作用第76页
    4.4 CGMMV弱毒突变体的筛选和交叉保护作用第76-77页
    4.5 病毒蛋白与寄主因子间的相互作用第77-78页
    4.6 植物蛋白酶抑制剂在病毒侵染时的功能第78-80页
5 结论第80-81页
参考文献第81-94页
附录第94-96页
致谢第96-9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第97页

论文共9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农产品中有害物质残留及碱性磷酸酶的快速检测方法研究
下一篇:TYLCV诱导的烟粉虱效应子Bep1调控植物免疫的分子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