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说明 | 第5-10页 |
中文摘要 | 第10-13页 |
Abstract | 第13-14页 |
1 前言 | 第15-32页 |
1.1 植食性昆虫诱导的植物早期免疫反应 | 第15-18页 |
1.1.1 植物受体对植食性昆虫的识别 | 第15-16页 |
1.1.2 植物MAPK信号级联在抗性调控中的作用 | 第16-18页 |
1.2 植物激素调控病毒-昆虫-植物三者互作 | 第18-21页 |
1.2.1 植物激素在双生病毒-烟粉虱-寄主植物三者互作中的作用 | 第19-20页 |
1.2.2 WRKY转录因子在植物防御信号途径中的作用 | 第20-21页 |
1.3 植物-病毒-昆虫信号的识别与反识别 | 第21-27页 |
1.3.1 双生病毒-植物-昆虫三者相互作用概述 | 第21-23页 |
1.3.2 植物的天然免疫 | 第23-24页 |
1.3.3 刺吸式昆虫取食 | 第24-27页 |
1.3.3.1 刺吸式昆虫唾液的组成及作用 | 第25页 |
1.3.3.2 胶状唾液的作用 | 第25-26页 |
1.3.3.3 水状唾液的作用 | 第26-27页 |
1.4 刺吸式昆虫效应子研究现状 | 第27-30页 |
1.5 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30-3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2-50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2-36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32页 |
2.1.2 昆虫材料 | 第32页 |
2.1.3 病毒材料 | 第32-33页 |
2.1.4 菌株与质粒 | 第33页 |
2.1.5 酶与各种生化试剂 | 第33-34页 |
2.1.6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4页 |
2.1.7 序列测定 | 第34页 |
2.1.8 引物 | 第34-36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6-50页 |
2.2.1 TYLCV病毒的接种 | 第36页 |
2.2.2 TYLCV病毒的检测 | 第36-37页 |
2.2.3 CTAB法提取植物DNA | 第37页 |
2.2.4 烟粉虱的获毒及检测 | 第37页 |
2.2.5 烟粉虱RNA的提取 | 第37-38页 |
2.2.6 植物总RNA的提取 | 第38页 |
2.2.7 cDNA的合成 | 第38页 |
2.2.8 转录组建库及信息分析流程 | 第38-40页 |
2.2.8.1 数据拼接和ORF功能注释 | 第39页 |
2.2.8.2 基因的表达量及差异分析 | 第39-40页 |
2.2.8.3 烟粉虱唾液腺转录组数据的比对 | 第40页 |
2.2.8.4 受病毒诱导的烟粉虱唾液蛋白的预测 | 第40页 |
2.2.9 荧光定量PCR分析 | 第40-41页 |
2.2.10 基因克隆及载体构建 | 第41-42页 |
2.2.10.1 PCR扩增目的基因 | 第41页 |
2.2.10.2 目的基因与载体的酶切和连接 | 第41-42页 |
2.2.10.3 重组质粒的获得 | 第42页 |
2.2.11 克隆载体向农杆菌中转化(电激法) | 第42-43页 |
2.2.12 农杆菌介导的本生烟瞬时表达 | 第43页 |
2.2.13 农杆菌介导的拟南芥基因转化 | 第43-44页 |
2.2.14 酵母双杂交 | 第44-45页 |
2.2.14.1 酵母感受态的制备 | 第44页 |
2.2.14.2 酵母转化 | 第44页 |
2.2.14.3 蛋白互作的验证 | 第44-45页 |
2.2.15 双分子荧光互补实验(BiFC) | 第45页 |
2.2.16 免疫共沉淀(COIP) | 第45-46页 |
2.2.17 荧光素酶检测 | 第46页 |
2.2.18 植物总蛋白的提取、SDS-PAGE及Westernblot分析 | 第46-48页 |
2.2.18.1 植物总蛋白的提取 | 第46页 |
2.2.18.2 SDS-PAGE电泳 | 第46-47页 |
2.2.18.3 Westernblot分析 | 第47-48页 |
2.2.19 烟粉虱激活磷酸化水平的检测 | 第48页 |
2.2.20 植物种子消毒方法 | 第48页 |
2.2.21 转基因植物的筛选和培养 | 第48页 |
2.2.22 胼胝质染色 | 第48-49页 |
2.2.23 烟粉虱生测实验 | 第49-5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0-71页 |
3.1 烟粉虱诱导的植物早期抗虫免疫反应 | 第50-59页 |
3.1.1 烟粉虱取食可以激活拟南芥的MAPK级联途径 | 第50-51页 |
3.1.2 Pep-PEPR系统参与了烟粉虱取食引发的免疫激活 | 第51-53页 |
3.1.3 拟南芥MPK3和MPK6在烟粉虱引发的免疫激活的作用 | 第53-54页 |
3.1.4 MPK3和MPK6在烟粉虱引发的抗性反应中的作用 | 第54-55页 |
3.1.5 拟南芥MPK3和MPK6对于烟粉虱行为的影响 | 第55-57页 |
3.1.6 拟南芥MPK4正调控烟粉虱诱导的植物免疫 | 第57-59页 |
3.2 受TYLCV诱导表达的烟粉虱唾液效应子的筛选 | 第59-65页 |
3.2.1 烟粉虱取食增加了感病番茄的病毒积累量 | 第59-60页 |
3.2.2 烟粉虱RNA的提取检测与病毒的鉴定 | 第60-61页 |
3.2.3 受TYLCV诱导的烟粉虱唾液蛋白的筛选 | 第61-62页 |
3.2.4 烟粉虱效应子筛选体系的建立 | 第62-64页 |
3.2.5 烟粉虱效应子Bep1可分泌到植物体中 | 第64-65页 |
3.3 烟粉虱唾液效应子在植物免疫中的作用 | 第65-71页 |
3.3.1 烟粉虱效应子Bep1与拟南芥转录因子WRKY33互作 | 第65-66页 |
3.3.2 烟粉虱效应子Bep1竞争抑制了WRKY33与MPK6的互作 | 第66-67页 |
3.3.3 烟粉虱效应子Bep1与MPK4互作调控免疫激活 | 第67-69页 |
3.3.4 WRKY33介导对烟粉虱的抗性 | 第69-70页 |
3.3.5 Bep1蛋白帮助烟粉虱更具适应力 | 第70-71页 |
4 讨论 | 第71-74页 |
5 结论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