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交通流模型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行程时间预测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3 协调控制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4 论文框架结构 | 第16-18页 |
第2章 环形交叉口宏观交通流模型 | 第18-30页 |
2.1 路网描述 | 第18-19页 |
2.2 环形交叉口宏观交通流模型建立 | 第19-24页 |
2.2.1 驶入交织区流量 | 第19-21页 |
2.2.2 驶出交织区流量 | 第21-24页 |
2.2.3 交织区流量更新 | 第24页 |
2.3 仿真验证 | 第24-28页 |
2.3.1 仿真条件设置 | 第24-26页 |
2.3.2 参数标定 | 第26-27页 |
2.3.3 结果对比 | 第27-28页 |
2.4 小结 | 第28-30页 |
第3章 环形交叉口车辆行程时间预测模型 | 第30-44页 |
3.1 环形交叉口内车辆车道选择特性分析 | 第30-35页 |
3.1.1 区域划分 | 第30-32页 |
3.1.2 入环区车辆的车道选择特性 | 第32-34页 |
3.1.3 绕环区车辆的车道选择特性 | 第34-35页 |
3.2 基于车道选择特性的环形交叉口车辆行程时间预测 | 第35-39页 |
3.2.1 环形交叉口车辆延误时间计算 | 第35-37页 |
3.2.2 环形交叉口车辆行程时间计算 | 第37-39页 |
3.3 模型验证 | 第39-41页 |
3.3.1 数据获取 | 第39-40页 |
3.3.2 参数标定 | 第40-41页 |
3.3.3 结果分析 | 第41页 |
3.4 小结 | 第41-44页 |
第4章 基于宏观交通流模型的环形交叉口区域协调控制方法 | 第44-68页 |
4.1 研究区域划分及基本思路 | 第44-46页 |
4.1.1 研究区域划分 | 第44-45页 |
4.1.2 基本思路 | 第45-46页 |
4.1.3 假设条件 | 第46页 |
4.2 区域交通状态划分及控制策略 | 第46-55页 |
4.2.1 路段状态指标选取 | 第47页 |
4.2.2 交织区状态指标选取 | 第47-48页 |
4.2.3 交织区关联指标选取 | 第48-49页 |
4.2.4 状态描述 | 第49-52页 |
4.2.5 区域状态划分 | 第52-54页 |
4.2.6 控制策略 | 第54-55页 |
4.3 区域协调控制模型 | 第55-58页 |
4.3.1 路段交通流模型 | 第55-56页 |
4.3.2 控制约束模型 | 第56-58页 |
4.4 HDP控制优化模型 | 第58-61页 |
4.4.1 模型网络 | 第59-60页 |
4.4.2 评价网络 | 第60页 |
4.4.3 执行网络 | 第60页 |
4.4.4 模型求解 | 第60-61页 |
4.5 模型验证 | 第61-67页 |
4.5.1 平台搭建 | 第61-62页 |
4.5.2 训练数据获取 | 第62-63页 |
4.5.3 HDP模型验证 | 第63-66页 |
4.5.4 结果分析 | 第66-67页 |
4.6 小结 | 第67-68页 |
第5章 总结及展望 | 第68-70页 |
5.1 工作总结 | 第68-69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作者简介及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