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茄果类论文--辣椒论文

低温弱光下辣椒叶片中类胡萝卜素组分的变化及其与品种耐性的关系研究

摘要第2-5页
Summary第5-8页
缩略词第9-16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6-29页
    1.1 低温弱光胁迫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第16-18页
        1.1.1 低温弱光胁迫对植物农艺性状的影响第16-17页
        1.1.2 低温弱光胁迫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第17-18页
    1.2 类胡萝卜素代谢调控植物逆境的研究第18-22页
        1.2.1 类胡萝卜素的概述第18-19页
        1.2.2 类胡萝卜素的功能第19-21页
        1.2.3 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和代谢调控第21-22页
    1.3 转录组学在植物逆境条件下的研究进展第22-25页
        1.3.1 转录组的概念第22-23页
        1.3.2 转录组测序技术第23-24页
        1.3.3 转录组学在植物低温弱光胁迫研究中的应用第24-25页
    1.4 辣椒研究进展第25-26页
    1.5 本研究目的意义与主要内容第26-29页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6-27页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7-28页
            1.5.2.1 不同基因型辣椒生长生理特性及光合特性对低温弱光逆境胁迫的响应第27页
            1.5.2.2 不同基因型辣椒类胡萝卜素相关代谢组分对低温弱光逆境胁迫的响应第27页
            1.5.2.3 不同辣椒品种类胡萝卜素相关代谢产物与耐低温弱光性的关系第27页
            1.5.2.4 不同辣椒转录组水平对低温弱光胁迫的响应第27-28页
        1.5.3 技术路线图第28-29页
第二章 低温弱光胁迫对辣椒幼苗生长生理的影响第29-50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9-32页
        2.1.1 试验材料、处理及生长条件第29-30页
            2.1.1.1 试验材料第30页
            2.1.1.2 材料培养第30页
            2.1.1.3 试验处理第30页
        2.1.2 测定指标及方法第30-32页
            2.1.2.1 低温弱光下辣椒幼苗生长指标和生物量的测定第31页
            2.1.2.2 冷害指数的测定第31页
            2.1.2.3 叶片中光合色素含量的测定第31-32页
            2.1.2.4 叶片气体交换参数的测定第32页
    2.2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32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32-46页
        2.3.1 低温弱光处理对不同基因型辣椒生长指标和生物量的影响第32-34页
        2.3.2 不同基因型辣椒的冷害症状和冷害指数第34-35页
        2.3.3 低温弱光胁迫对不同基因型辣椒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第35-40页
        2.3.4 低温弱光胁迫对不同基因型辣椒光合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第40-45页
        2.3.5 低温弱光胁迫下各指标与冷害指数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第45-46页
    2.4 讨论第46-48页
    小结第48-50页
第三章 低温弱光胁迫对不同基因型辣椒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第50-64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50-51页
        3.1.1 试验材料与试验处理第50-51页
            3.1.1.1 试验材料第51页
            3.1.1.2 材料培养第51页
            3.1.1.3 试验处理第51页
        3.1.2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第51页
    3.2 数据分析第51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51-59页
        3.3.1 低温弱光胁迫对不同基因型辣椒植株FV/FM的影响第51-53页
        3.3.2 低温弱光胁迫对不同基因型辣椒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第53-57页
        3.3.3 低温弱光胁迫对不同基因型辣椒品种吸收光能和激发能分配的影响第57-58页
        3.3.4 低温弱光胁迫下叶绿素荧光参数与冷害指数之间的相关性第58-59页
    3.4 讨论第59-62页
    小结第62-64页
第四章 低温弱光胁迫对辣椒叶片类胡萝卜素相关代谢组分含量的影响第64-91页
    4.1 试验材料与试验处理第66-67页
        4.1.1 试验材料第66页
        4.1.2 试验处理第66-67页
    4.2 类胡萝卜素组分含量的测定第67-69页
        4.2.1 样品提取第67页
        4.2.2 检测条件第67-68页
        4.2.3 标准曲线第68-69页
    4.3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69页
        4.3.1 不同基因型辣椒耐低温弱光性综合隶属函数值计算第69页
        4.3.2 数据处理第69页
    4.4 结果与分析第69-84页
        4.4.1 低温弱光处理前不同基因型辣椒叶片中类胡萝卜素组分含量第69-72页
        4.4.2 低温弱光胁迫5d不同基因型辣椒叶片中类胡萝卜素组分变化第72-74页
        4.4.3 低温弱光胁迫10d不同基因型辣椒叶片类胡萝卜素组分的变化第74-76页
        4.4.4 低温弱光胁迫15d不同基因型辣椒叶片中类胡萝卜素组分变化第76-78页
        4.4.5 低温弱光胁迫20d不同基因型辣椒叶片中类胡萝卜素组分变化第78-80页
        4.4.6 低温弱光胁迫冷害指数与类胡萝卜素组分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第80-81页
        4.4.7 低温弱光胁迫类胡萝卜素组分与叶绿素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第81页
        4.4.8 低温弱光胁迫类胡萝卜素组分与光合气体交换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第81-82页
        4.4.9 低温弱光胁迫类胡萝卜素组分与叶绿素荧光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第82页
        4.4.10 不同基因型辣椒耐低温弱光性的综合排名第82-83页
        4.4.11 辣椒植株耐低温弱光性综合隶属值与类胡萝卜素组分之间的相关性第83-84页
    4.5 讨论第84-89页
        4.5.1 不同基因型辣椒叶片中类胡萝卜素组分含量对低温弱光胁迫的响应第84-87页
        4.5.2 类胡萝卜素与光合叶绿素含量、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的相关关系分析第87-88页
        4.5.3 辣椒耐低温弱光性与类胡萝卜素组分之间的关系第88-89页
    小结第89-91页
第五章 类胡萝卜素代谢调控辣椒幼苗低温弱光胁迫的转录组分析第91-118页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91-95页
        5.1.1 植物材料第91页
        5.1.2 材料培养与处理第91-92页
        5.1.3 试验方法第92-93页
            5.1.3.1 RNA提取第92页
            5.1.3.2 DNA文库的构建第92-93页
            5.1.3.3 文库质检第93页
            5.1.3.4 上机测序第93页
        5.1.4 信息分析流程第93-95页
            5.1.4.1 质控分析第93-94页
            5.1.4.2 基因组比对分析第94页
            5.1.4.3 基因表达水平定量第94页
            5.1.4.4 差异基因表达分析第94页
            5.1.4.5 差异表达基因的富集分析第94-95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95-113页
        5.2.1 测序数据质量评估第95-97页
            5.2.1.1 碱基质量值第95页
            5.2.1.2 测序碱基分布情况第95-97页
            5.2.1.3 测序数据产出指标统计第97页
        5.2.2 参考序列比对分析第97-98页
        5.2.3 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第98-100页
        5.2.4 DEGS第100-102页
            5.2.4.1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第101-102页
            5.2.4.2 差异基因聚类分析第102页
        5.2.5 GO功能富集第102-105页
            5.2.5.1 差异基因GO富集列表第102-104页
            5.2.5.2 差异基因GO富集柱状图第104-105页
        5.2.6 KEGG富集分析第105-108页
            5.2.6.1 差异基因KEGG富集列表第105-106页
            5.2.6.2 差异基因KEGG富集散点图第106-108页
        5.2.7 光合作用相关差异基因分析第108-111页
        5.2.8 光合天线蛋白复合体相关差异基因分析第111-112页
        5.2.9 类胡萝卜素合成相关差异基因分析第112-113页
    5.3 讨论第113-117页
    小结第117-118页
第六章 全文结论与研究展望第118-121页
    6.1 全文结论第118-120页
    6.2 本研究的创新点第120页
    6.3 研究展望第120-121页
参考文献第121-131页
致谢第131-133页
作者简介第133-134页
导师简介第134-135页

论文共13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钙钛矿材料的高性能光敏探测器研究
下一篇:草地开垦及公路交通对青藏高原草地土壤退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