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5页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1.4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12-13页 |
1.5 论文的总体结构 | 第13-15页 |
第2章 约束理论概述及连杆生产线性质描述 | 第15-20页 |
2.1 TOC的理论概述 | 第15页 |
2.2 TOC理论的管理原则及生产改善方法 | 第15-16页 |
2.2.1 约束理论的管理原则 | 第15-16页 |
2.2.2 约束理论生产改善方法 | 第16页 |
2.3 TOC生产改进的五大核心步骤 | 第16-17页 |
2.4 连杆生产线的简单定义和特性描述 | 第17-18页 |
2.5 连杆生产线的参数描述 | 第18-1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3章 系统建模及连杆生产线仿真原理 | 第20-41页 |
3.1 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基本概念 | 第20-23页 |
3.1.1 系统、模型与仿真的关系 | 第20-22页 |
3.1.2 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的特点 | 第22页 |
3.1.3 系统类型 | 第22-23页 |
3.2 连续系统与离散事件系统 | 第23-27页 |
3.2.1 连续系统 | 第23-24页 |
3.2.2 离散事件系统 | 第24-26页 |
3.2.3 连续系统与离散事件系统的主要区别 | 第26-27页 |
3.3 离散事件系统仿真 | 第27-38页 |
3.3.1 离散事件系统仿真方法 | 第27-33页 |
3.3.2 离散事件系统仿真基本步骤 | 第33-35页 |
3.3.3 离散事件系统建模方法 | 第35-38页 |
3.4 连杆生产线系统仿真流程 | 第38-4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基于ProModel的连杆生产线仿真模型构建 | 第41-61页 |
4.1 计算机仿真软件ProModel | 第41页 |
4.2 ProModel软件功能简介及其基本建模元素 | 第41-44页 |
4.2.1 ProModel软件功能简介 | 第41-43页 |
4.2.2 ProModel软件的基本建模元素 | 第43-44页 |
4.3 连杆生产线的组成及功能分析 | 第44-45页 |
4.4 连杆生产线各工位、实体的实验数据 | 第45页 |
4.5 基于ProModel的连杆生产线模型构建 | 第45-60页 |
4.5.1 实体(Entities) | 第46-47页 |
4.5.2 位置(Locations) | 第47-51页 |
4.5.3 到达(Arrivals) | 第51-53页 |
4.5.4 处理(Processing) | 第53-55页 |
4.5.5 资源(Resources) | 第55-56页 |
4.5.6 路径(Path network) | 第56-58页 |
4.5.7 路由(Routings) | 第58页 |
4.5.8 班次(Shifts) | 第58-6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5章 连杆生产线模型仿真、分析及优化仿真验证 | 第61-70页 |
5.1 连杆生产线仿真模型的运行及结果分析 | 第61-65页 |
5.1.1 连杆生产线仿真模型的运行 | 第61-62页 |
5.1.2 连杆生产线仿真模型的结果分析 | 第62-65页 |
5.2 连杆生产线仿真模型优化、仿真运行及结果分析验证 | 第65-69页 |
5.2.1 连杆生产线的优化模型建立及仿真运行 | 第65-66页 |
5.2.2 连杆生产线仿真模型优化后的结果分析验证 | 第66-69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0-72页 |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总结 | 第70-71页 |
6.2 本文的不足与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5-76页 |
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