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地方经济论文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空间经济发展研究

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页
第一章 绪论第6-16页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第6-7页
        1.1.1 研究背景第6-7页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7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7-14页
        1.2.1 蓝色经济发展研究第7-8页
        1.2.2 蓝色经济区研究第8-11页
        1.2.3 空间经济研究第11-14页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14-16页
        1.3.1 研究内容第14页
        1.3.2 技术路线图和研究方法第14-16页
第二章 理论与方法第16-21页
    2.1 空间经济关系基本理论第16-18页
        2.1.1 增长极理论第16页
        2.1.2 梯度发展理论第16-17页
        2.1.3 反梯度发展理论第17页
        2.1.4 地缘经济关系理论第17-18页
    2.2 测算模型第18-21页
        2.2.1 区位商模型第18页
        2.2.2 引力模型第18-19页
        2.2.3 欧式距离法第19-21页
第三章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空间经济发展现状第21-35页
    3.1 数据来源第21页
    3.2 山东半岛蓝区内部的发展优势第21-28页
        3.2.1 地理位置优越且经济实力强第21-22页
        3.2.2 蓝区各市陆域优势产业显著第22-23页
        3.2.3 蓝区海洋产业优势显著第23-28页
    3.3 山东半岛蓝区内部发展劣势第28-30页
        3.3.1 海洋污染比较严重第28-29页
        3.3.2 海洋产业结构不均衡第29页
        3.3.3 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第29-30页
    3.4 山东半岛蓝区空间经济发展外部助推力第30-31页
        3.4.1 蓝色经济浪潮的国际背景第30页
        3.4.2 国家重视及给予的政策支持第30-31页
    3.5 山东半岛蓝区空间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第31-35页
        3.5.1 沿海各经济区的挑战第31-33页
        3.5.2 缺乏科学具体的战略规划第33页
        3.5.3 法律体系不够健全第33-35页
第四章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空间经济关系测算第35-48页
    4.1 数据来源第35页
    4.2 蓝区中心城市选择第35页
    4.3 青岛市与其他地级市的空间经济关系第35-42页
        4.3.1 对外经济联系测算第35-38页
        4.3.2 地缘经济关系测算第38-41页
        4.3.3 对外经济联系与地缘经济关系匹配第41-42页
    4.4 山东半岛蓝区与沿海省市的空间经济关系第42-48页
        4.4.1 对外经济联系测算第42-44页
        4.4.2 地缘经济关系测算第44-46页
        4.4.3 对外经济联系与地缘经济关系匹配第46-48页
第五章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对策与建议第48-52页
    5.1 山东半岛蓝区内部的发展策略第48-49页
        5.1.1 降低内部经济合作成本第48页
        5.1.2 完善产业布局第48-49页
        5.1.3 推进海陆统筹协调发展第49页
        5.1.4 优化蓝区发展的市场环境第49页
    5.2 强化山东半岛蓝区与山东省内陆地区空间经济联动作用第49-50页
        5.2.1 发挥蓝区的增长极带动作用第49-50页
        5.2.2 利用内陆广阔的经济腹地第50页
    5.3 优化蓝区与沿海省市的空间经济关系第50-52页
        5.3.1 推动地缘经济关系转化第50-51页
        5.3.2 推进信息化建设及制造业升级第51页
        5.3.3 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发展第51-52页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第52-54页
    6.1 研究结论第52-53页
    6.2 研究展望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58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58-59页
致谢第59-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卡拉麦里断裂带形成与演化规律
下一篇:1960~2013年西北绿洲物候性节气气温的时空特征与成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