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品种表型性状与SCoT分子标记的关联分析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前言 | 第10-16页 |
1.1 中国的菊文化 | 第10-11页 |
1.2 菊花的育种 | 第11-13页 |
1.2.1 引种 | 第11页 |
1.2.2 杂交育种 | 第11-12页 |
1.2.3 芽变选种 | 第12页 |
1.2.4 组织培养 | 第12页 |
1.2.5 辐射育种 | 第12页 |
1.2.6 分子育种 | 第12-13页 |
1.3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 第13页 |
1.4 关联分析 | 第13-14页 |
1.5 SCoT标记 | 第14-15页 |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5-1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6-23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6-19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19-21页 |
2.2.1 表型性状的测定与分析 | 第19-20页 |
2.2.2 SCoT标记分析 | 第20-21页 |
2.3 数据处理 | 第21-2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3-35页 |
3.1 表型性状的变异分析 | 第23-25页 |
3.2 表型性状的R聚类分析 | 第25-26页 |
3.3 表型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 第26-27页 |
3.4 SCoT分析 | 第27-28页 |
3.5 SCoT标记的聚类分析 | 第28-30页 |
3.6 群体结构分析 | 第30-32页 |
3.7 连锁不平衡分析 | 第32-33页 |
3.8 数量性状与SCoT标记的关联分析 | 第33-35页 |
4 讨论 | 第35-42页 |
4.1 对菊花性状的探讨 | 第35-36页 |
4.1.1 材料的选择 | 第35页 |
4.1.2 菊花的表型多样性 | 第35-36页 |
4.2 对菊花遗传多样性的探讨 | 第36-38页 |
4.3 对于关联分析的探讨 | 第38-42页 |
4.3.1 对分子标记的选择 | 第38页 |
4.3.2 基于数学模型的菊花群体结构分析 | 第38页 |
4.3.3 表型分析与关联分析 | 第38-39页 |
4.3.4 与表型性状关联的分子标记位点 | 第39-42页 |
5 结论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