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符号说明 | 第11-12页 |
沙门菌的毒力因子与致病机理 | 第12-27页 |
1 沙门菌属 | 第12页 |
2 沙门菌属的分类 | 第12页 |
3 沙门菌的微生物学诊断 | 第12-13页 |
4 沙门菌属的致病机理 | 第13-14页 |
5 沙门菌的毒力因子 | 第14-16页 |
5.1 沙门菌毒力岛(Salmonella pathogenicity islands,SPIs) | 第14-15页 |
5.2 pSLT质粒 | 第15页 |
5.3 黏附素 | 第15-16页 |
5.4 鞭毛和趋化性 | 第16页 |
5.5 生物被膜与慢性感染 | 第16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16-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7-27页 |
研究一:肠炎沙门菌和雏沙门菌fimH缺失株的构建 | 第27-42页 |
1 材料 | 第29-30页 |
1.1 菌株与质粒 | 第29-30页 |
1.2 培养基和主要试剂 | 第30页 |
1.3 主要仪器 | 第30页 |
2 方法 | 第30-35页 |
2.1 fim H基因缺失引物设计 | 第30页 |
2.2 氯霉素抗性基因PCR产物的制备和纯化 | 第30-31页 |
2.3 肠炎沙门菌和雏沙门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和质粒pKD46的转化 | 第31-32页 |
2.4 Red同源重组酶的诱导和感受态细胞制备 | 第32页 |
2.5 含同源臂的氯霉素抗性基因PCR产物的电转化 | 第32-33页 |
2.6 质粒pKD46的消除 | 第33页 |
2.7 第一次同源重组菌50336ΔfimH::cat和15218ΔfimH.::cat的PCR鉴定 | 第33-34页 |
2.8 FLP位点专一性重组 | 第34页 |
2.9 第二次同源重组菌的鉴定 | 第34-35页 |
3 结果 | 第35-39页 |
3.1 肠炎沙门菌与雏沙门菌fimH测序结果分析 | 第35-36页 |
3.2 融合PCR产物的制备 | 第36-37页 |
3.4 第二次重组菌50336ΔfimH和15218ΔfimH的PCR鉴定 | 第37-38页 |
3.5 fimH基因缺失株的序列分析 | 第38-39页 |
4 讨论 | 第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研究二:肠炎沙门菌Ⅰ型菌毛主要亚单位FimA表达纯化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42-54页 |
1 材料 | 第43-44页 |
1.1 菌株、质粒 | 第43页 |
1.2 实验动物 | 第43页 |
1.3 培养基和主要试剂 | 第43页 |
1.4 主要仪器 | 第43-44页 |
2 方法 | 第44-46页 |
2.1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44页 |
2.2 PCR模板的制备 | 第44页 |
2.3 目的基因fimA PCR扩增体系与程序 | 第44页 |
2.4 目的基因fimA的克隆与鉴定 | 第44页 |
2.5 pET-28α(+)-fimA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4-45页 |
2.6 FimA重组蛋白的表达和纯化 | 第45-4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6-51页 |
3.1 fimA基因扩增产物的鉴定 | 第46-47页 |
3.2 pET-28a(+)-挪重组表达质粒的鉴定 | 第47-48页 |
3.3 pET-28α(+)-fimA重组蛋白表达优化 | 第48页 |
3.4 FimA重组蛋白的表达形式分析和纯化 | 第48-50页 |
3.5 重组蛋白FimA Western-Blot鉴定 | 第50页 |
3.6 FimA鼠源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 | 第50-51页 |
4 讨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研究三:肠炎沙门菌和雏沙门菌Ⅰ型菌毛亚单位fimH基因缺失突变株的相关功能性分析、 | 第54-74页 |
1 材料 | 第55-56页 |
1.1 菌株、质粒、细胞系 | 第55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55-56页 |
1.3 仪器设备 | 第56页 |
1.4 试验动物 | 第56页 |
2 方法 | 第56-61页 |
2.1 细菌生化鉴定 | 第56页 |
2.2 细菌血清型鉴定试验 | 第56页 |
2.3 野生株以及fimH突变株生长试验测定 | 第56-57页 |
2.4 毕赤酵母凝集试验和凝集抑制试验 | 第57页 |
2.5 血凝试验(HA)和甘露糖敏感性血凝抑制试验(MSHA) | 第57页 |
2.6 半固体运动性试验 | 第57页 |
2.7 生物被膜的定性试验 | 第57-58页 |
2.8 生物被膜定量试验 | 第58页 |
2.9 菌株耐药性试验 | 第58页 |
2.10 HD-11细胞黏附试验 | 第58-59页 |
2.11 Real-Time PCR定量分析试验 | 第59-61页 |
3 结果 | 第61-69页 |
3.1 细菌生化鉴定实验 | 第61-62页 |
3.2 细菌的血清型鉴定试验 | 第62-63页 |
3.3 生长曲线测定 | 第63页 |
3.4 毕赤酵母凝集试验和凝集抑制试验 | 第63-64页 |
3.5 血凝试验(HA)和甘露糖敏感性血凝抑制试验(MSHA) | 第64-65页 |
3.6 半固体运动性试验 | 第65页 |
3.7 生物被膜定性试验 | 第65页 |
3.8 生物被膜定量试验 | 第65-66页 |
3.9 菌株耐药性试验 | 第66页 |
3.10 HD-11细胞黏附试验 | 第66-67页 |
3.11 Real-Time PCR定量分析试验 | 第67-69页 |
4 讨论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全文小结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