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2页 |
1.1 引言 | 第14-15页 |
1.2 断裂韧性及増韧机制 | 第15-18页 |
1.3 断裂韧性的测试 | 第18-26页 |
1.3.1 压痕法(IM) | 第19-22页 |
1.3.2 单边切口梁法(SENB)和单边预切口梁法(SEPB) | 第22-26页 |
1.4 单边V切口梁法的研究现状 | 第26-30页 |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0页 |
1.6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30-32页 |
第二章 实验研究内容和测试方法 | 第32-41页 |
2.1 引言 | 第32页 |
2.2 实验原料和实验仪器 | 第32-34页 |
2.3 实验内容 | 第34-36页 |
2.3.1 试样制备 | 第34-36页 |
2.3.2 飞秒激光热效应对断裂韧性测试影响 | 第36页 |
2.3.3 切口深度对断裂韧性测试的影响 | 第36页 |
2.3.4 SEVNB法测试断裂韧性的应力-位移曲线 | 第36页 |
2.3.5 氧化锆陶瓷材料的性能表征 | 第36页 |
2.4 测试与表征 | 第36-41页 |
2.4.1 体积密度测试 | 第36-37页 |
2.4.2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 第37页 |
2.4.3 X射线能量色散谱分析(EDS) | 第37页 |
2.4.4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37-38页 |
2.4.5 拉曼光谱分析(Raman) | 第38页 |
2.4.6 显微硬度测试 | 第38-39页 |
2.4.7 三点抗弯强度测试 | 第39页 |
2.4.8 断裂韧性测试 | 第39-41页 |
第三章 切口尖端熔融区对断裂韧性测试的影响 | 第41-57页 |
3.1 引言 | 第41页 |
3.2 样品制备 | 第41-42页 |
3.3 试样基本性能表征 | 第42-46页 |
3.3.1 显微结构及相组成分析 | 第42-45页 |
3.3.2 基本物理性能 | 第45-46页 |
3.4 V切口分析 | 第46-48页 |
3.5 断面分析 | 第48-53页 |
3.6 断裂韧性 | 第53-55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四章 切口深度对氧化锆陶瓷断裂韧性的影响 | 第57-69页 |
4.1 引言 | 第57页 |
4.2 样品制备 | 第57-58页 |
4.3 样品性能表征 | 第58-61页 |
4.3.1 显微结构 | 第58-60页 |
4.3.2 基本物理性能 | 第60-61页 |
4.4 断裂韧性 | 第61-63页 |
4.5 断面分析 | 第63-67页 |
4.6 切口深度对断裂韧性的影响分析 | 第67-68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五章 SEVNB法测试断裂韧性的载荷-位移曲线 | 第69-82页 |
5.1 引言 | 第69页 |
5.2 样品制备 | 第69-70页 |
5.3 样品显微结构及物理性能分析 | 第70-73页 |
5.4 飞秒激光加工的V切口 | 第73-74页 |
5.5 SEVNB法测试断裂韧性的应力-位移 | 第74-75页 |
5.6 8Y-FSZ在不同测试条件下的应力-位移 | 第75-77页 |
5.7 不同的应力-位移曲线图解 | 第77-81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六章 Y-TZP陶瓷断裂韧性的可靠评价 | 第82-96页 |
6.1 引言 | 第82-83页 |
6.2 样品制备 | 第83-84页 |
6.3 样品性能表征 | 第84-86页 |
6.3.1 显微结构及相组成 | 第84-85页 |
6.3.2 基本物理性能 | 第85-86页 |
6.4 断裂韧性评价 | 第86-95页 |
6.4.1 SEVNB法和SENB法测试断裂韧性 | 第86-91页 |
6.4.2 SEVNB法和IM法测试断裂韧性 | 第91-95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第七章 非均匀钇稳定氧化锆陶瓷断裂韧性的评价 | 第96-108页 |
7.1 引言 | 第96页 |
7.2 样品制备 | 第96-98页 |
7.3 微观结构 | 第98-104页 |
7.4 物理性能 | 第104页 |
7.5 断裂韧性和相转变率 | 第104-107页 |
7.6 本章小结 | 第107-108页 |
结论 | 第108-110页 |
展望 | 第110-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2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24-127页 |
致谢 | 第127-128页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第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