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3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3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4 研究对象与视角 | 第18页 |
1.4.1 研究对象:校园滨水景观 | 第18页 |
1.4.2 研究视角:景观生态 | 第18页 |
1.5 研究内容与目标 | 第18-19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5.2 研究目标 | 第19页 |
1.6 研究方法及框架 | 第19-21页 |
1.6.1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6.2 研究框架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景观生态视角下大学校园滨水景观的发展 | 第21-31页 |
2.1 大学校园滨水景观的发展综述 | 第21-24页 |
2.1.1 大学校园滨水景观的定义与特性 | 第21页 |
2.1.2 大学校园滨水景观的发展现状 | 第21-22页 |
2.1.3 大学校园滨水景观的发展困境 | 第22-24页 |
2.2 “景观生态”理念对校园滨水景观的指导意义 | 第24-27页 |
2.2.1 景观生态的引入 | 第24-25页 |
2.2.2 景观生态的解读 | 第25-26页 |
2.2.3 景观生态的理论基础 | 第26-27页 |
2.2.4 大学校园滨水景观生态化的推动因素 | 第27页 |
2.3 景观生态视角下大学校园滨水景观发展趋势 | 第27-29页 |
2.3.1 服务对象层面 | 第28-29页 |
2.3.2 空间功能转变 | 第29页 |
2.4 景观生态发展趋势下大学校园滨水景观设计策略优化的亟需 | 第29-30页 |
2.4.1 基于设计角度 | 第30页 |
2.4.2 基于使用者角度 | 第30页 |
2.4.3 基于校园管理层面 | 第3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景观生态视角下大学校园滨水景观设计策略 | 第31-48页 |
3.1 国内外典型案例研究 | 第31-37页 |
3.1.1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幽谷改造景观设计 | 第31-33页 |
3.1.2 浙江大学紫金港西校区滨水景观设计 | 第33-35页 |
3.1.3 深圳大学校园滨水景观设计 | 第35-36页 |
3.1.4 案例总结 | 第36-37页 |
3.2 景观生态视角下大学校园滨水景观整体建构 | 第37-44页 |
3.2.1 宏观层面——校园滨水生态格局 | 第37-40页 |
3.2.2 中观层面——整体空间表达 | 第40-43页 |
3.2.3 微观层面——空间细部要素 | 第43-44页 |
3.3 景观生态视角下大学校园滨水景观设计策略 | 第44-47页 |
3.3.1 生态恢复与保护策略 | 第44-45页 |
3.3.2 空间行为引导性策略 | 第45-46页 |
3.3.3 细部本土化延续性策略 | 第46-4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景观生态视角下的大学校园滨水景观设计实践 | 第48-82页 |
4.1 华南理工大学南校区概况 | 第48页 |
4.1.1 校园基本概况 | 第48页 |
4.1.2 滨水景观概况 | 第48页 |
4.2 校园滨水景观现状总体评价 | 第48-73页 |
4.2.1 生态适宜性分析 | 第49-63页 |
4.2.2 环境行为调查分析 | 第63-71页 |
4.2.3 细部要素调研分析 | 第71-73页 |
4.3 华南理工大学南校区滨水景观现状问题总结 | 第73页 |
4.4 总体改造设计 | 第73-80页 |
4.4.1 生态格局的恢复和保护设计 | 第75-76页 |
4.4.2 空间行为引导设计 | 第76-77页 |
4.4.3 细部本土化延续性设计 | 第77-78页 |
4.4.4 改造设计输出 | 第78-80页 |
4.5 改造设计信息反馈 | 第80-8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附录一 华南理工大学南校区滨水景观公共服务设施使用需求调查问卷 | 第86-88页 |
附录二 华南理工大学南校区滨水景观改造设计反馈调查问卷 | 第88-9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附件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