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蓄电池论文

基于过渡金属氧化物的微纳多级复合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储锂性能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13-41页
    1.1 引言第13-14页
    1.2 锂离子电池概述第14-19页
        1.2.1 锂离子电池的研发历程第14-17页
        1.2.2 锂离子电池的结构、原理与优势第17-19页
    1.3 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概述第19-28页
        1.3.1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分类与储锂机制第19-25页
        1.3.2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选择原则第25-26页
        1.3.3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概述第26-28页
    1.4 过渡金属氧化物负极材料的研究第28-35页
        1.4.1 过渡金属氧化物负极材料的概述第29页
        1.4.2 过渡金属氧化物负极材料的结构调控第29-32页
        1.4.3 过渡金属氧化物负极材料的组分优化第32-35页
    1.5 本论文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第35-41页
        1.5.1 选题依据及意义第35-37页
        1.5.2 主要研究内容第37-41页
第2章 实验与表征第41-47页
    2.1 实验试剂与材料第41-43页
        2.1.1 制备有关试剂与材料第41-42页
        2.1.2 电化学表征有关试剂与材料第42-43页
    2.2 实验仪器第43页
    2.3 表征手段第43-46页
        2.3.1 表征设备第43-44页
        2.3.2 主要材料表征方法第44-45页
        2.3.3 电化学表征方法第45-46页
        2.3.4 原位TEM表征方法第46页
    2.4 理论计算方法第46-47页
第3章 Zn_(1-x)Co_xO/ZnCo_2O_4 2D镶嵌-3D梯度多级介孔框架第47-81页
    3.1 引言第47-49页
    3.2 材料制备第49-50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50-78页
        3.3.1 双金属氧化物双重复合结构的合成策略选择第50-51页
        3.3.2 锌-钴2D-3D复合多级介孔结构第51-56页
        3.3.3 双金属互掺杂效应的DFT计算第56-61页
        3.3.4 仿自然镶嵌现象的2D镶嵌结构单元与3D梯度框架第61-65页
        3.3.5 组分与表面分析第65-67页
        3.3.6 2D-3D多级框架的生长机理与调控第67-72页
        3.3.7 多级储锂机制与阶梯式缓冲效应第72-76页
        3.3.8 2D镶嵌-3D梯度介孔框架的储锂性能第76-78页
    3.4 本章小结第78-81页
第4章 仿神经元结构Zn-Co多尺度协同&二维组装体系第81-109页
    4.1 引言第81-82页
    4.2 材料制备第82-83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83-107页
        4.3.1 仿神经元结构Zn_(1-x)Co_xO/Zn_yCo_(3-y)O_4的生长机理第83-85页
        4.3.2 多尺度协同&二维组装体系的形貌表征第85-89页
        4.3.3 仿神经元多级复合材料的组分表征第89-96页
        4.3.4 液相反应体系的调控第96-97页
        4.3.5 区域纳米阵列的原位TEM观测第97-99页
        4.3.6 动力学分析和储锂机制研究第99-104页
        4.3.7 仿神经元多级复合体系的电化学性能第104-107页
    4.4 本章小结第107-109页
第5章 仿须根结构Zn-Co二元多级协同纳米阵列第109-125页
    5.1 引言第109-110页
    5.2 材料制备第110-111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111-122页
        5.3.1 Zn_xCo_(3-x)O_4/Zn_(1-y)Co_yO二元多级阵列的合成过程第111-114页
        5.3.2 Zn-Co多级阵列的仿须根结构与组分表征第114-118页
        5.3.3 One-Pot & Successive-Deposition制备工艺第118-119页
        5.3.4 多级阵列的协同储锂性能研究第119-122页
    5.4 本章小结第122-125页
第6章 仿玉米结构Si/C-Modified-Co_3O_4三元多级复合阵列第125-145页
    6.1 引言第125-127页
    6.2 材料制备第127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127-142页
        6.3.1 三阶连续转化路径及其制备工艺设计第127-130页
        6.3.2 仿玉米三元多级复合自支撑阵列的形貌第130-132页
        6.3.3 分阶段产物的结构表征第132-135页
        6.3.4 三元复合体系的组分表征第135-137页
        6.3.5 “基本-增强-保护”三单元协同储锂机制第137-138页
        6.3.6 Si/C-modified-Co_3O_4的电化学性能表征第138-142页
    6.4 本章小结第142-145页
第7章 千层饼式Co_3O_4/C微纳多级堆叠结构第145-159页
    7.1 引言第145-146页
    7.2 材料制备第146-147页
    7.3 结果与讨论第147-157页
        7.3.1 千层饼式Co_3O_4/C结构的合成机理第147-148页
        7.3.2 二维纳米片密堆积体系的形貌与结构表征第148-151页
        7.3.3 前驱体与产物的组分表征第151-154页
        7.3.4 千层饼式多级堆叠结构的储锂性能第154-157页
    7.4 本章小结第157-159页
第8章 结论与展望第159-165页
    8.1 研究结论第159-161页
    8.2 本论文创新点第161-162页
    8.3 展望及建议第162-165页
参考文献第165-179页
致谢第179-181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81-182页

论文共1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正电子湮没技术对多铁材料铁磁性能与缺陷的研究
下一篇:反式平面钙钛矿太阳电池的效率与稳定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