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9-11页 |
二、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11-13页 |
(一)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二)存在问题 | 第13页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3-15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四、本文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边疆农垦概况 | 第16-24页 |
一、新中国边疆农垦发展历史及成就 | 第16-19页 |
(一)新中国边疆农垦的历史回顾 | 第16-18页 |
(二)新中国边疆农垦的成就 | 第18-19页 |
二、当前中国边疆农垦主要区域 | 第19-24页 |
(一)新疆建设兵团农垦区 | 第19-20页 |
(二)黑龙江边疆农垦区 | 第20-21页 |
(三)内蒙古边疆农垦区 | 第21-22页 |
(四)广东、云南、海南农垦区 | 第22-24页 |
第三章 中国边疆农垦生态问题及其原因 | 第24-29页 |
一、边疆农垦存在的生态问题 | 第24-26页 |
(一)自然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 | 第24-25页 |
(二)农田土壤质量日益恶化 | 第25页 |
(三)土地沙化 | 第25-26页 |
(四)农田土壤污染 | 第26页 |
二、边疆垦区生态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6-29页 |
(一)历史的原因 | 第26-27页 |
(二)不正确的经济增长观的影响 | 第27页 |
(三)积极参与农垦建设的民众生态观念普遍不强 | 第27-28页 |
(四)边疆农垦区生态建设法治化进程滞后 | 第28页 |
(五)边疆农垦区生态化建设人才短缺和队伍不稳定 | 第28-29页 |
第四章 边疆农垦生态化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 | 第29-50页 |
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29-35页 |
(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观点 | 第29-31页 |
(二)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理论特征 | 第31-33页 |
(三)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意义 | 第33-35页 |
二、苏联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 第35-38页 |
(一)苏联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继承 | 第35-36页 |
(二)苏联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发展 | 第36-38页 |
三、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传承与发扬 | 第38-45页 |
(一)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初步认识 | 第38-39页 |
(二)邓小平关于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的关系的思想 | 第39-41页 |
(三)江泽民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 第41-42页 |
(四)胡锦涛科学发展观的建设生态文明思想 | 第42-44页 |
(五)习近平美丽中国与青山绿水思想 | 第44-45页 |
四、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认识与研究 | 第45-50页 |
(一)约翰·贝拉米·福斯特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认识与研究 | 第45-47页 |
(二)约翰·贝拉米·福斯特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理论的启示 | 第47-48页 |
(三)从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看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当代意义 | 第48-50页 |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视野下中国边疆农垦的建设对策 | 第50-64页 |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中国农垦生态化指明了方向 | 第50-51页 |
二、加强垦区生态文化建设 | 第51-53页 |
(一)保护农垦生态环境和加强生态文明观念 | 第51-53页 |
(二)通过多种渠道加强保护垦区生态文明的知识和技术教育 | 第53页 |
三、生态与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五位一体建设实践 | 第53-57页 |
(一)放弃垦区粗放的传统工业化生产方式,向创新驱动的内涵式发展转变 | 第53-55页 |
(二)建立和实施系统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法规,使垦区走向生态建设法治化道路 | 第55-57页 |
四、积极促进垦区农场农业生产的生态化 | 第57-59页 |
(一)利用农垦资源优势,积极促进农业生产技术创新,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 第57-59页 |
(二)改变垦区农业粗放生产习惯,走农业循环发展道路 | 第59页 |
五、加强垦区生态建设的法治化进程 | 第59-62页 |
六、积极促进垦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边疆农垦的可持续发展 | 第62-64页 |
结语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