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中文文摘 | 第4-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第10-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8页 |
1.2.1 国内外区域物流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1.2.2 国内外区域物流竞争力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0-21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区域物流及其竞争力的相关理论 | 第22-32页 |
2.1 区域物流及其竞争力的概念 | 第22-24页 |
2.1.1 区域物流内涵 | 第22-23页 |
2.1.2 区域物流竞争力概念界定 | 第23-24页 |
2.2 区域物流竞争力相关理论 | 第24-26页 |
2.2.1 系统理论 | 第24页 |
2.2.2 物流管理理论 | 第24-25页 |
2.2.3 竞争优势理论 | 第25-26页 |
2.2.4 非均衡发展理论 | 第26页 |
2.3 区域物流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 第26-31页 |
2.3.1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 第27页 |
2.3.2 历史地理基础 | 第27-28页 |
2.3.3 区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状况 | 第28-29页 |
2.3.4 区域产业结构 | 第29页 |
2.3.5 区域物流宏观环境 | 第29-30页 |
2.3.6 物流企业竞争力 | 第30-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区域物流竞争力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2-44页 |
3.1 区域物流竞争力评价模型 | 第32-33页 |
3.1.1 区域物流竞争力评价模型的理论基础——钻石模型 | 第32-33页 |
3.1.2 区域物流竞争力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33页 |
3.2 区域物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 第33-40页 |
3.2.1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 第33-34页 |
3.2.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34-38页 |
3.2.3 评价指标说明 | 第38-40页 |
3.3 区域物流竞争力评价方法选择 | 第40-43页 |
3.3.1 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40-41页 |
3.3.2 因子分析法的数学模型 | 第41-42页 |
3.3.3 因子分析法的详细步骤 | 第42-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闽浙区域物流竞争力评价 | 第44-68页 |
4.1 闽浙两省区域物流发展概况 | 第44-53页 |
4.1.1 福建省区域物流发展概况 | 第44-48页 |
4.1.2 浙江省区域物流发展概况 | 第48-53页 |
4.2 闽浙两省区域物流发展相似性分析 | 第53-56页 |
4.2.1 闽浙两省具有历史地缘和文化经济的相近性 | 第53-54页 |
4.2.2 闽浙区域物流发展过程中存在相同的问题 | 第54-55页 |
4.2.3 闽浙区域物流发展都存在国家和地方政策的助推作用 | 第55-56页 |
4.2.4 闽浙区域物流竞争力水平不高但有相当的发展潜力 | 第56页 |
4.3 闽浙区域物流竞争力水平测度 | 第56-64页 |
4.3.1 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56-60页 |
4.3.2 区域物流竞争力水平测度 | 第60-64页 |
4.4 闽浙区域物流竞争力比较分析 | 第64-67页 |
4.4.1 闽浙两省综合因子比较分析 | 第64页 |
4.4.2 闽浙两省分因子比较分析 | 第64-6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五章 提升福建省区域物流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 第68-74页 |
5.1 提升区域经济水平,促进协调发展 | 第68-69页 |
5.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拓展经济腹地 | 第69-70页 |
5.3 推进物流信息化建设,鼓励资源共享 | 第70-71页 |
5.4 制定人才发展战略,促进技术进步 | 第71-72页 |
5.5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营造优良物流氛围 | 第72-7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6.1 论文总结 | 第74-75页 |
6.2 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2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82-84页 |
致谢 | 第84-86页 |
个人简历 | 第86-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