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Z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2-14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2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理论基础 | 第14-23页 |
2.1 相关概述 | 第14-17页 |
2.1.1 信用风险的概念 | 第14-15页 |
2.1.2 信用风险的类型 | 第15-16页 |
2.1.3 信用风险的特征 | 第16-17页 |
2.2 信用风险管理理论 | 第17-18页 |
2.2.1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 第17页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17-18页 |
2.2.3 VaR风险价值理论 | 第18页 |
2.3 信用风险管理流程 | 第18-21页 |
2.3.1 信用风险识别与分析 | 第19页 |
2.3.2 信用风险度量 | 第19-20页 |
2.3.3 信用风险监测 | 第20-21页 |
2.3.4 信用风险控制 | 第21页 |
2.4 相关分析工具概述 | 第21-23页 |
2.4.1 KMV分析模型 | 第21-22页 |
2.4.2 CreditRisk+模型 | 第22页 |
2.4.3 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 | 第22-23页 |
3 ZZ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3-40页 |
3.1 概况 | 第23-29页 |
3.1.1 基本情况 | 第23页 |
3.1.2 组织架构 | 第23-25页 |
3.1.3 风险管理架构 | 第25-27页 |
3.1.4 资产质量情况 | 第27-29页 |
3.2 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 第29-36页 |
3.2.1 贷前调查 | 第30-33页 |
3.2.2 贷时审查 | 第33-35页 |
3.2.3 贷后检查 | 第35-36页 |
3.3 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36-37页 |
3.3.1 贷前调查不深入 | 第36页 |
3.3.2 贷时审查不严格 | 第36-37页 |
3.3.3 贷后检查不到位 | 第37页 |
3.4 信用风险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37-40页 |
3.4.1 信用信息不对称 | 第38页 |
3.4.2 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 | 第38-39页 |
3.4.3 规章制度执行不到位 | 第39-40页 |
4 ZZ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方案设计 | 第40-60页 |
4.1 信用风险的识别 | 第40-42页 |
4.1.1 贷前调查风险识别 | 第40-41页 |
4.1.2 贷时审查风险识别 | 第41页 |
4.1.3 贷后检查风险识别 | 第41-42页 |
4.2 信用风险的评估 | 第42-45页 |
4.2.1 客户信用评级法 | 第42页 |
4.2.2 二元ogistic回归分析法 | 第42-45页 |
4.3 信用风险的监测 | 第45-53页 |
4.3.1 风险分类 | 第45-49页 |
4.3.2 监测指标 | 第49-51页 |
4.3.3 风险预警 | 第51-53页 |
4.4 信用风险的控制 | 第53-60页 |
4.4.1 限额管理 | 第53页 |
4.4.2 授权管理 | 第53-55页 |
4.4.3 贷款定价 | 第55-56页 |
4.4.4 信贷审批 | 第56-57页 |
4.4.5 贷后管理 | 第57-60页 |
5 ZZ银行加强信用风险管理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 | 第60-65页 |
5.1 加强信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 第60-62页 |
5.1.1 加强顶层设计 | 第60-61页 |
5.1.2 强化垂直管理 | 第61页 |
5.1.3 突出基层控制 | 第61-62页 |
5.2 完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 | 第62-64页 |
5.2.1 完善授信审批管理 | 第62页 |
5.2.2 优化审批授权管理 | 第62-63页 |
5.2.3 加强基础性管理 | 第63页 |
5.2.4 严格贷款“三查”制度 | 第63-64页 |
5.3 健全客户征信体系 | 第64页 |
5.4 强化员工队伍建设 | 第64-65页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5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