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基本定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17页 |
1.2.1 研究背景 | 第13-17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7页 |
1.3 研究对象与范围 | 第17-19页 |
1.3.1 研究对象 | 第17-18页 |
1.3.2 研究范围 | 第18-19页 |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9-20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20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0-22页 |
第二章 超高层建筑核心筒的功能组成和类型 | 第22-47页 |
2.1 超高层建筑核心筒概述 | 第22-23页 |
2.2 超高层建筑核心筒的功能组成 | 第23-27页 |
2.2.1 核心筒内部各功能组成元素 | 第23-26页 |
2.2.2 核心筒内部各功能组成比例 | 第26-27页 |
2.3 超高层建筑核心筒的类型 | 第27-34页 |
2.3.1 按照集中程度分类 | 第27-29页 |
2.3.2 按照核心筒位置分类 | 第29-34页 |
2.3.3 按照平面形状分类 | 第34页 |
2.4 超高层建筑核心筒的竖向形式 | 第34-45页 |
2.4.1 叠加式 | 第34-40页 |
2.4.2 转换式 | 第40-4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三章 超高层建筑核心筒的电梯交通系统 | 第47-90页 |
3.1 电梯的分类 | 第47-49页 |
3.1.1 按使用功能分类 | 第47-48页 |
3.1.2 按运行方式分类 | 第48-49页 |
3.1.3 按轿厢数量分类 | 第49页 |
3.2 电梯的平面布置 | 第49-55页 |
3.2.1 电梯厅的基本组合方式 | 第49-50页 |
3.2.2 电梯组的组合方式 | 第50-53页 |
3.2.3 不同电梯组组合方式的优缺点 | 第53-55页 |
3.3 电梯的竖向分区布置 | 第55-71页 |
3.3.1 单区电梯系统 | 第57页 |
3.3.2 多区电梯系统 | 第57-64页 |
3.3.3 区中区电梯系统 | 第64-71页 |
3.4 电梯的计算 | 第71-81页 |
3.4.1 电梯的主要参数,交通性能及其期望值综述 | 第71-72页 |
3.4.2 电梯数量的估算 | 第72-81页 |
3.5 超高层建筑标准层实用率与核心筒设计的关系 | 第81-88页 |
3.5.1 珠江新城超高层建筑实用率的调研数据 | 第81页 |
3.5.2 核心筒设计对标准层实用率的影响 | 第81-8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第四章 超高层建筑核心筒的消防疏散系统 | 第90-106页 |
4.1 核心筒内疏散楼梯设计要点 | 第90-96页 |
4.1.1 疏散楼梯的设计要求 | 第90-91页 |
4.1.2 疏散楼梯的设计实例分析 | 第91-93页 |
4.1.3 疏散楼梯的避难层转换 | 第93-96页 |
4.2 核心筒内消防电梯设计要点 | 第96-100页 |
4.2.1 消防电梯的设计要求 | 第96-99页 |
4.2.2 消防电梯兼做货梯的设计实践 | 第99-100页 |
4.3 避难层的核心筒设计要点 | 第100-104页 |
4.3.1 避难层的概念和形式 | 第100-101页 |
4.3.2 避难层的设置要求 | 第101-104页 |
4.3.3 避难层设备区的设计 | 第10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4-106页 |
第五章 超高层建筑核心筒的辅助空间 | 第106-119页 |
5.1 超高层建筑核心筒的辅助空间概述 | 第106页 |
5.2 超高层建筑核心筒的辅助用房设计 | 第106-110页 |
5.2.1 卫生间设计 | 第106-108页 |
5.2.2 茶水间设计 | 第108-110页 |
5.2.3 清洁间及垃圾存放间设计 | 第110页 |
5.3 超高层建筑核心筒内设备功能用房及管井设计 | 第110-116页 |
5.3.1 强电井、弱电井的设计 | 第110-112页 |
5.3.2 空调机房的设计 | 第112-115页 |
5.3.3 水管井、空调水管井和消火栓的设计 | 第115页 |
5.3.4 新风井、发电机烟道和锅炉烟道、餐饮烟道、排烟井的设计 | 第115-11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6-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1页 |
致谢 | 第121-122页 |
附件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