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依据 | 第9-11页 |
第二节 地面沉降模型的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一 数理统计方法 | 第11-12页 |
二 数值模拟方法 | 第12-15页 |
第三节 INSAR监测地面沉降的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第四节 技术路线 | 第16页 |
第五节 创新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8-32页 |
第一节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8-19页 |
一 自然地理位置 | 第18-19页 |
二 地形地貌 | 第19页 |
第二节 气象水文概况 | 第19-21页 |
第三节 地质概况 | 第21-26页 |
一 地层 | 第21-23页 |
二 地质构造 | 第23-26页 |
第四节 水文地质概况 | 第26-30页 |
一 地下水类型及富水性 | 第26-27页 |
二 地下水动态 | 第27-29页 |
三 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特征 | 第29-30页 |
第五节 地下水开发利用及地面沉降发育状况 | 第30-32页 |
第三章 地面沉降模型 | 第32-49页 |
第一节 地面沉降模型原理 | 第33-36页 |
一 地下水流模型 | 第33页 |
二 土体模型 | 第33-35页 |
三 地下水土耦合模型 | 第35-36页 |
第二节 基于GMS的地面沉降模型建立 | 第36-49页 |
一 地下水流数值模型 | 第36-47页 |
二 地面沉降模型 | 第47-49页 |
第四章 PS-InSAR监测形变场约束地面沉降模型 | 第49-54页 |
第一节 PS-InSAR地表形变场 | 第49-51页 |
第二节 基于PS-InSAR形变场约束地面沉降模型 | 第51-54页 |
一 调整地面沉降SUB模型参数 | 第51-52页 |
二 模型验证 | 第52-54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4-56页 |
第一节 结论 | 第54页 |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