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相关概念释义 | 第12页 |
1.3.1 民俗文化的概念 | 第12页 |
1.3.2 民俗村景观的概念 | 第12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4.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7页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7-18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18-20页 |
2 关中地区民俗文化及民俗村景观研究 | 第20-36页 |
2.1 关中地区概况 | 第20-24页 |
2.1.1 自然环境 | 第20-22页 |
2.1.2 人文环境 | 第22-24页 |
2.2 关中民俗概述 | 第24-30页 |
2.2.1 民俗文化的内容 | 第24-29页 |
2.2.2 民俗文化的特征 | 第29-30页 |
2.3 关中地区民俗村景观分析 | 第30-33页 |
2.3.1 民俗村主要分布和类型 | 第30-33页 |
2.3.2 民俗村景观主要类型 | 第33页 |
2.4 民俗文化与民俗村景观关联性分析 | 第33-35页 |
2.4.1 民俗文化与民俗村景观的联系 | 第33-34页 |
2.4.2 民俗文化在民俗村景观设计中的价值和意义 | 第34-3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3 关中地区典型民俗村景观调研分析 | 第36-60页 |
3.1 民俗体验型——关中风情园 | 第36-42页 |
3.1.1 区位概况 | 第36页 |
3.1.2 景观现状分析 | 第36-40页 |
3.1.3 调研评价 | 第40-42页 |
3.2 民俗体验型——袁家村—关中印象体验地 | 第42-48页 |
3.2.1 区位概况 | 第42页 |
3.2.2 景区现状分析 | 第42-46页 |
3.2.3 调研评价 | 第46-48页 |
3.3 民俗体验型——马嵬驿民俗文化村 | 第48-54页 |
3.3.1 区位概况 | 第48页 |
3.3.2 景区现状分析 | 第48-53页 |
3.3.3 调研评价 | 第53-54页 |
3.4 纯农家乐体验型——西岐民俗村 | 第54-58页 |
3.4.1 区位概况 | 第54-55页 |
3.4.2 景观现状分析 | 第55-56页 |
3.4.3 调研评价 | 第56-58页 |
3.5 总结与分析 | 第58-5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4 民俗文化在民俗村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 第60-72页 |
4.1 民俗村景观设计思路 | 第60页 |
4.2 民俗村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 第60-63页 |
4.2.1 文化性原则 | 第60页 |
4.2.2 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60-61页 |
4.2.3 因地制宜原则 | 第61页 |
4.2.4 以人为本原则 | 第61-62页 |
4.2.5 美学原则 | 第62-63页 |
4.2.6 经济效益原则 | 第63页 |
4.3 民俗文化在民俗村景观设计中的营造手法 | 第63-67页 |
4.3.1 陈列展示 | 第63-64页 |
4.3.2 集聚表现 | 第64-65页 |
4.3.3 夸张表达 | 第65页 |
4.3.4 巧妙引借 | 第65-66页 |
4.3.5 功能的变异 | 第66-67页 |
4.4 民俗文化在民俗村景观设计中的表达载体 | 第67-71页 |
4.4.1 建筑 | 第67页 |
4.4.2 景观小品及服务设施 | 第67-68页 |
4.4.3 色彩 | 第68-69页 |
4.4.4 道路规划和铺装 | 第69页 |
4.4.5 植物 | 第69-7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5 杨凌崔西沟民俗村景观改造设计 | 第72-106页 |
5.1 杨凌基本概况 | 第72-73页 |
5.1.1 区位分析 | 第72页 |
5.1.2 杨凌的发展历程 | 第72-73页 |
5.2 杨凌乡土文化的分析 | 第73-76页 |
5.2.1 民俗文化特色 | 第73-75页 |
5.2.2 传统农耕文化 | 第75页 |
5.2.3 饮食资源 | 第75-76页 |
5.3 民俗文化符号提取及设计意向 | 第76-78页 |
5.4 崔西沟民俗村基地概况 | 第78-79页 |
5.4.1 区位交通 | 第78页 |
5.4.2 民俗村由来 | 第78页 |
5.4.3 民俗村发展 | 第78-79页 |
5.5 崔西沟民俗村景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第79-82页 |
5.5.1 景区内标识系统不完善 | 第80页 |
5.5.2 植物种类不丰富 | 第80-81页 |
5.5.3 水体形式单一 | 第81页 |
5.5.4 农家乐产业结构单一 | 第81页 |
5.5.5 建筑风格不统一 | 第81-82页 |
5.6 崔西沟民俗村景观改造设计方案 | 第82-86页 |
5.6.1 改造设计定位和思路 | 第82-83页 |
5.6.2 民俗村景观改造设计方案 | 第83-86页 |
5.7 崔西沟民俗村景观改造 | 第86-104页 |
5.7.1 景观分区设计 | 第86-96页 |
5.7.2 建筑设计 | 第96-98页 |
5.7.3 道路铺装设计 | 第98-99页 |
5.7.4 植被绿化设计 | 第99-100页 |
5.7.5 景观细部设计 | 第100-104页 |
5.7.6 活动项目设计 | 第104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104-106页 |
6 结论 | 第106-108页 |
致谢 | 第108-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2页 |
附录一 图录与表录 | 第112-118页 |
附录二 民俗村调查表 | 第118-120页 |
研究生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