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MM模型评价的海绵城市建筑小区设计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3页 |
1.1.1 城市面临的雨水问题 | 第10-11页 |
1.1.2 传统城市排水存在的问题 | 第11页 |
1.1.3 海绵城市在中国的发展 | 第11-12页 |
1.1.4 SWMM(雨洪管理模型)的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相关理论综述 | 第13-16页 |
1.2.1 低影响开发(LID)概念解读 | 第13-14页 |
1.2.2 “海绵城市”理念概述 | 第14-16页 |
1.2.3 SWMM模型的概述 | 第16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 第16-19页 |
1.3.1 国外研究应用现状概述 | 第16-18页 |
1.3.2 国内研究应用现状概述 | 第18-19页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9-22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1.6 研究意义 | 第22-24页 |
第2章 海绵城市的建筑小区设计方法 | 第24-50页 |
2.1 设计目标及原则 | 第24-28页 |
2.1.1 设计目标 | 第24-27页 |
2.1.2 设计原则 | 第27-28页 |
2.2 规划设计策略 | 第28-29页 |
2.3 规划设计流程 | 第29页 |
2.4 场地条件分析 | 第29-31页 |
2.5 设计理念更新 | 第31-32页 |
2.5.1 传统设计理念 | 第31页 |
2.5.2 低影响开发设计理念 | 第31页 |
2.5.3 “海绵城市”设计理念 | 第31-32页 |
2.6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计 | 第32-35页 |
2.6.1 LID雨水设施介绍 | 第32-34页 |
2.6.2 建筑小区海绵设施的选择和应用 | 第34-35页 |
2.7 “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建筑小区设计方法 | 第35-50页 |
2.7.1 建筑屋顶 | 第36-39页 |
2.7.2 小区道路 | 第39-40页 |
2.7.3 小区绿化 | 第40-48页 |
2.7.4 停车位 | 第48-50页 |
第3章 弘阳上园小区的海绵城市设计 | 第50-62页 |
3.1 研究区概况 | 第50页 |
3.2 自然条件 | 第50-52页 |
3.2.1 气象条件 | 第50-51页 |
3.2.2 水文条件 | 第51页 |
3.2.3 土壤植被 | 第51-52页 |
3.2.4 地形地貌 | 第52页 |
3.3 研究区海绵城市设计 | 第52-62页 |
3.3.1 建筑屋顶设计 | 第52-55页 |
3.3.2 小区道路设计 | 第55-59页 |
3.3.3 小区绿化设计 | 第59-60页 |
3.3.4 弘阳上园小区系统化设计 | 第60-62页 |
第4章 基于SWMM模型对建筑小区设计的评价 | 第62-86页 |
4.1 SWMM模型概述 | 第62-66页 |
4.1.1 SWMM模型的特点 | 第62页 |
4.1.2 SWMM模型的原理 | 第62-64页 |
4.1.3 SWMM模型的LID模块 | 第64-65页 |
4.1.4 SWMM模型的使用步骤 | 第65-66页 |
4.2 模型数据预处理 | 第66-70页 |
4.2.1 降雨资料的选择 | 第66-67页 |
4.2.2 下垫面概化 | 第67-68页 |
4.2.3 参数的选择 | 第68-70页 |
4.3 方案设计模拟 | 第70-76页 |
4.3.1 现状方案模拟 | 第70-74页 |
4.3.2 海绵城市方案模拟 | 第74-76页 |
4.4 模型结果及分析 | 第76-85页 |
4.4.1 不同重现期径流量随时间的变化 | 第77-78页 |
4.4.2 不同方案径流量随时间的变化 | 第78-80页 |
4.4.3 不同方案下渗量随时间的变化 | 第80-81页 |
4.4.4 相同子汇水面径流量的变化 | 第81-85页 |
4.5 两个方案综合分析比较 | 第85-86页 |
第5章 结论与讨论 | 第86-88页 |
5.1 结论 | 第86页 |
5.2 讨论与不足 | 第86-87页 |
5.3 展望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