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绪论 | 第11-19页 |
| 一、 研究的背景 | 第11-12页 |
| 二、 研究的意义及目的 | 第12-13页 |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四、 研究思路及论文框架 | 第16-18页 |
| (一)研究思路 | 第16页 |
| (二)论文框架 | 第16-18页 |
| 五、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8-19页 |
| 第一章 相关理论综述 | 第19-28页 |
| 第一节 股利政策的基本理论 | 第19-22页 |
| 一、 古典学派股利政策理论 | 第19-20页 |
| (一)“一鸟在手”理论 | 第19页 |
| (二)MM 理论 | 第19-20页 |
| (三)税收差异理论 | 第20页 |
| 二、 现代学派股利政策理论 | 第20-22页 |
| (一)顾客效应理论 | 第20-21页 |
| (二)信号传递理论 | 第21页 |
| (三)行为学理论 | 第21-22页 |
| 第二节 股利政策的类型 | 第22-24页 |
| 一、 剩余股利政策 | 第22页 |
| 二、 固定股利政策 | 第22-23页 |
| 三、 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 | 第23页 |
| 四、 稳定增长股利政策 | 第23-24页 |
| 五、 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 | 第24页 |
| 第三节 股利政策的实现方式 | 第24-26页 |
| 一、 现金股利 | 第24-25页 |
| 二、 股票股利 | 第25-26页 |
| 三、 实物股利 | 第26页 |
| 四、 负债股利 | 第26页 |
| 五、 资本公积转增资本 | 第26页 |
|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 第二章 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现状分析 | 第28-34页 |
| 第一节 我国创业板市场概述 | 第28-31页 |
| 一、 创业板市场的概念 | 第28页 |
| 二、 创业板市场的特点 | 第28-30页 |
| 三、 创业板市场的作用 | 第30-31页 |
| 第二节 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现状 | 第31-33页 |
| 一、 股利支付方式多样性 | 第31页 |
| 二、 转增比例高 | 第31-32页 |
| 三、 每股现金股利高 | 第32-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 第三章 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 第34-39页 |
| 第一节 影响创业板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外部因素 | 第34-36页 |
| 一、 国家经济环境 | 第34-35页 |
| 二、 法律因素 | 第35-36页 |
| 三、 其他因素 | 第36页 |
| 第二节 影响创业板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内部因素 | 第36-38页 |
| 一、 自由现金流量 | 第36-37页 |
| 二、 资产流动性 | 第37页 |
| 三、 未来投资机会 | 第37页 |
| 四、 资本成本 | 第37页 |
| 五、 盈利能力 | 第37-38页 |
| 六、 偿债能力 | 第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第四章 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39-50页 |
|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第39-42页 |
| 一、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 第39页 |
| 二、 变量设置 | 第39-41页 |
| 三、 研究假设 | 第41-42页 |
| 四、 模型建立 | 第42页 |
| 第二节 实证分析 | 第42-48页 |
| 一、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2-43页 |
| 二、 相关性分析 | 第43-45页 |
| 三、 多元回归分析 | 第45-48页 |
| 第三节 实证结果及分析 | 第48-49页 |
| 一、 实证结果 | 第48页 |
| 二、 结果分析 | 第48-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第五章 完善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对策 | 第50-55页 |
| 第一节 优化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内部环境 | 第50-52页 |
| 一、 提高盈利水平及盈利质量 | 第50页 |
| 二、 加强公司内部控制 | 第50-51页 |
| 三、 提高企业竞争力 | 第51-52页 |
| 第二节 优化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外部环境 | 第52-54页 |
| 一、 通过立法规定合理的上市条件 | 第52页 |
| 二、 完善投资结构 | 第52-53页 |
| 三、 健全监管机制 | 第53-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 结论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