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24-32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24-26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24-25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25-2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6-29页 |
1.2.1 众包创新运行模式的相关研究 | 第26页 |
1.2.2 众包创新模式下接包方参与动机相关研究 | 第26-27页 |
1.2.3 价值共创的相关研究 | 第27-28页 |
1.2.4 亟待解决的两个关键问题 | 第28-29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1.3.1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9-3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30页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30-32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32-40页 |
2.1 众包创新相关理论 | 第32-36页 |
2.1.1 众包创新的内涵与类型 | 第32-34页 |
2.1.2 众包创新的参与主体 | 第34-35页 |
2.1.3 众包创新的运行过程 | 第35-36页 |
2.2 价值共创相关理论 | 第36-39页 |
2.2.1 价值共创理论的兴起 | 第36-37页 |
2.2.2 价值共创的参与主体 | 第37-38页 |
2.2.3 价值共创的实现过程 | 第38-3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3章 众包创新模式下多主体参与价值共创实现机制扎根研究 | 第40-56页 |
3.1 众包创新模式的本质:多主体参与的价值共创 | 第40-41页 |
3.2 研究设计 | 第41-43页 |
3.2.1 研究方法 | 第41-42页 |
3.2.2 资料来源 | 第42-43页 |
3.3 研究过程 | 第43-49页 |
3.3.1 创建项目 | 第43-44页 |
3.3.2 开放式编码 | 第44-46页 |
3.3.3 主轴编码 | 第46-47页 |
3.3.4 选择性编码 | 第47-48页 |
3.3.5 理论模型建立 | 第48-49页 |
3.3.6 理论饱和度检验 | 第49页 |
3.4 研究结果分析 | 第49-5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4章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 第56-63页 |
4.1 研究假设 | 第56-60页 |
4.1.1 发包方视角下价值共创的影响因素 | 第56-57页 |
4.1.2 接包方视角下价值共创的影响因素 | 第57-58页 |
4.1.3 众包平台视角下价值共创的影响因素 | 第58-59页 |
4.1.4 价值共创过程对产出结果的影响 | 第59-60页 |
4.2 模型构建 | 第60-62页 |
4.2.1 假设总结 | 第60-61页 |
4.2.2 模型提出 | 第61-6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5章 问卷设计与小样本测试 | 第63-74页 |
5.1 问卷设计 | 第63-64页 |
5.2 小样本测试 | 第64-73页 |
5.2.1 小样本数据描述 | 第64-66页 |
5.2.2 小样本检验的程序与标准 | 第66页 |
5.2.3 小样本量表的检验 | 第66-70页 |
5.2.4 小样本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 第70-7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6章 大样本调查与数据分析 | 第74-94页 |
6.1 数据收集 | 第74-75页 |
6.1.1 样本选择 | 第74页 |
6.1.2 数据分析工具 | 第74页 |
6.1.3 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 第74-75页 |
6.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75-77页 |
6.3 信度分析 | 第77-78页 |
6.4 效度分析 | 第78-81页 |
6.4.1 多方视角下价值共创前因的效度分析 | 第78-79页 |
6.4.2 价值共创过程的效度分析 | 第79-80页 |
6.4.3 价值共创结果的效度分析 | 第80-81页 |
6.5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第81-90页 |
6.5.1 验证性因子分析 | 第81-85页 |
6.5.2 初始模型与适配度评价 | 第85-87页 |
6.5.3 模型修正与适配度评价 | 第87-88页 |
6.5.4 模型确立与假设检验结果 | 第88-90页 |
6.6 研究结果 | 第90-91页 |
6.6.1 多主体参与价值共创的前因与共创过程 | 第90页 |
6.6.2 价值共创过程与产出结果 | 第90-91页 |
6.7 管理启示 | 第91-93页 |
6.8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4-96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94-95页 |
7.2 局限与展望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2页 |
附录一:问卷调查 | 第102-105页 |
附录二:用于扎根理论分析的部分原始资料 | 第105-10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8-109页 |
致谢 | 第109-110页 |
详细摘要 | 第110-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