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一、绪论 | 第9-16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9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3-14页 |
(五)研究框架 | 第14-16页 |
二、红色文化的理论概述 | 第16-22页 |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阐释 | 第16-17页 |
1.文化的内涵 | 第16-17页 |
2.红色文化的内涵 | 第17页 |
(二)红色文化的基本类型 | 第17-19页 |
1.红色物质文化 | 第17-18页 |
2.红色制度文化 | 第18页 |
3.红色精神文化 | 第18-19页 |
(三)红色文化的主要特征 | 第19-22页 |
1.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结合 | 第19页 |
2.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 第19-20页 |
3.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融合 | 第20页 |
4.民族性和开放性的并存 | 第20页 |
5.历史性和传承性的契合 | 第20-22页 |
三、红色文化融入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2-29页 |
(一)理想信念的基本内涵 | 第22-23页 |
1.理想信念的一般内涵 | 第22-23页 |
2.理想信念的特殊意蕴 | 第23页 |
(二)红色文化融入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问题 | 第23-26页 |
1.融入的系统性不够 | 第23-24页 |
2.融入的实效性不好 | 第24页 |
3.融入的覆盖面不广 | 第24-25页 |
4.融入的实践性不强 | 第25-26页 |
(三)红色文化融入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6-29页 |
1.外部教育环境的冲击 | 第26页 |
2.教育观念滞后的影响 | 第26-27页 |
3.教育平台缺乏的制约 | 第27-28页 |
4.教育资源分散的限制 | 第28-29页 |
四、红色文化融入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价值 | 第29-36页 |
(一)引导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向 | 第29-31页 |
1.引导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价值方向 | 第29-30页 |
2.引导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思想方向 | 第30页 |
3.引导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标方向 | 第30-31页 |
(二)丰富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 | 第31-33页 |
1.夯实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文化根基 | 第31-32页 |
2.丰富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素材资源 | 第32页 |
3.提供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经验方法 | 第32-33页 |
(三)增强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活力 | 第33-36页 |
1.增强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生命力” | 第33-34页 |
2.增强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感染力” | 第34页 |
3.增强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变革力” | 第34-36页 |
五、红色文化融入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原则 | 第36-43页 |
(一)理论灌输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原则 | 第36-38页 |
1.灌输的原则性与实践的灵活性相结合 | 第36-37页 |
2.理论的历史性与实践的现实性相结合 | 第37页 |
3.灌输的系统性和现实的针对性相结合 | 第37-38页 |
(二)外在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 第38-40页 |
1.发挥教育主体的主导作用 | 第38-39页 |
2.发挥教育对象的主体作用 | 第39页 |
3.发挥教育环境的熏陶作用 | 第39-40页 |
(三)思想引领与成才服务相结合的原则 | 第40-43页 |
1.强化思想引领与成才服务相渗透意识 | 第40-41页 |
2.树立思想引领与成才服务相结合目标 | 第41页 |
3.形成思想引领与成才服务相促进格局 | 第41-43页 |
六、红色文化融入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路径 | 第43-52页 |
(一)树立红色文化融入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理念 | 第43-45页 |
1.树立“大局观”,制定红色文化教育教学规划 | 第43-44页 |
2.树立“人本观”,发挥学生弘扬红色文化作用 | 第44页 |
3.树立“时代观”,运用红色文化回应社会问题 | 第44-45页 |
(二)丰富红色文化融入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 | 第45-47页 |
1.以研究为基础拓展红色文化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的“深度” | 第45-46页 |
2.以开发为条件增加红色文化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的“厚度” | 第46页 |
3.以利用为目标增强红色文化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的“广度” | 第46-47页 |
(三)整合红色文化融入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力量 | 第47-49页 |
1.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教育力量的作用 | 第47-48页 |
2.发挥家庭教育“分渠道”熏陶力量的作用 | 第48页 |
3.发挥社会教育“外环境”感染力量的作用 | 第48-49页 |
(四)搭建红色文化融入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平台 | 第49-52页 |
1.搭建“多样化”的校园文化活动平台 | 第49-50页 |
2.搭建“专门化”的社会实践教育平台 | 第50页 |
3.搭建“立体化”的网络教育教学平台 | 第50-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