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8-26页 |
1.1 前言 | 第8-9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9-16页 |
1.2.1 山地建筑结构与掉层结构 | 第9-11页 |
1.2.2 掉层结构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3 掉层结构在地震中的表现 | 第13-14页 |
1.2.4 隔震结构在地震中的表现 | 第14-16页 |
1.3 基础隔震结构概述 | 第16-21页 |
1.3.1 基础隔震的概念 | 第16-17页 |
1.3.2 基础隔震的原理 | 第17页 |
1.3.3 基础隔震的优点 | 第17-19页 |
1.3.4 基础隔震的类型 | 第19-20页 |
1.3.5 基础隔震的发展及国内外应用现状 | 第20-21页 |
1.4 隔震加固的应用 | 第21-23页 |
1.5 论文研究主要目的及内容 | 第23-24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2 多质点基础隔震体系的动力反应分析 | 第26-34页 |
2.1 多质点平动体系的动力结构分析模型 | 第26-27页 |
2.2 多自由度体系的动力特性 | 第27-29页 |
2.3 多自由度体系的阻尼计算方法 | 第29-31页 |
2.3.1 CLOUGH 非线性阻尼矩阵 | 第29页 |
2.3.2 日本等价剪切型阻尼矩阵 | 第29-30页 |
2.3.3 国内非比例阻尼矩阵 | 第30-31页 |
2.4 国内外基础隔震结构动力分析程序简介 | 第31-3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3 叠层橡胶支座基础隔震结构分析方法 | 第34-48页 |
3.1 叠层橡胶支座基本力学性能 | 第34-40页 |
3.1.1 叠层橡胶支座的结构和特征 | 第34-35页 |
3.1.2 叠层橡胶支座的竖向性能 | 第35-36页 |
3.1.3 叠层橡胶支座的水平性能 | 第36-40页 |
3.2 叠层橡胶支座在 MIDAS Gen 中的实现 | 第40-41页 |
3.3 常用结构地震反应分析方法 | 第41-42页 |
3.4 MIDAS Gen 边界非线性时程分析 | 第42-45页 |
3.4.1 使用振型叠加法做边界非线性时程分析 | 第42-44页 |
3.4.2 使用直接积分法做边界非线性时程分析 | 第44-45页 |
3.5 关于地震波选取的方法和讨论 | 第45-47页 |
3.5.1 选波的重要性 | 第45页 |
3.5.2 选波的注意事项 | 第45-46页 |
3.5.3 对时程分析结果的讨论 | 第46-4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4 高烈度区掉层隔震结构存在的问题及计算模型建立 | 第48-60页 |
4.1 工程实例中的问题 | 第48-51页 |
4.2 掉层结构在建立模型时存在的问题 | 第51-53页 |
4.2.1 地震动参数的输入 | 第51-52页 |
4.2.2 接坡方式的不同带来的影响性问题 | 第52页 |
4.2.3 竖向不规则指标的适用性问题 | 第52-53页 |
4.2.4 几何计算模型与实际工程情况的相似性问题 | 第53页 |
4.3 建立结构计算模型 | 第53-54页 |
4.4 对比模型 | 第54-55页 |
4.5 隔震支座布置 | 第55-56页 |
4.6 地震波的选取 | 第56-58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5 高烈度区掉层隔震结构动力响应分析 | 第60-104页 |
5.1 八度区多遇地震作用下掉层隔震结构动力响应分析 | 第60-81页 |
5.1.1 八度区多遇地震作用下掉层隔震结构的周期比 | 第60-61页 |
5.1.2 八度区多遇地震作用下掉层隔震结构的层间剪力 | 第61-64页 |
5.1.3 八度区多遇地震作用下掉层隔震结构的最大位移 | 第64-66页 |
5.1.4 八度区多遇地震作用下掉层隔震结构的最大层间位移角 | 第66-68页 |
5.1.5 多遇地震作用下掉层隔震结构上下隔震层顶点的时程变化 | 第68-73页 |
5.1.6 多遇地震作用下掉层隔震结构隔震层位移反应 | 第73-76页 |
5.1.7 多遇地震作用下掉层隔震结构内力分布规律 | 第76-81页 |
5.2 八度区罕遇地震作用下掉层隔震结构动力响应分析 | 第81-94页 |
5.2.1 八度区罕遇地震作用下掉层隔震结构的最大层间位移角 | 第81-83页 |
5.2.2 罕遇地震作用下掉层隔震结构上下隔震层顶点的时程变化 | 第83-90页 |
5.2.3 罕遇地震作用下掉层隔震结构上下隔震层位移反应 | 第90-93页 |
5.2.4 罕遇地震作用下掉层隔震结构的相对位移最大值 | 第93-94页 |
5.3 高烈度区掉层结构的隔震设计探索 | 第94-103页 |
5.3.1 掉层隔震结构掉层部分结构布置方案的初步探索 | 第94-95页 |
5.3.2 掉层隔震结构水平向减震系数取值的问题 | 第95-101页 |
5.3.3 掉层隔震结构隔震层上部结构的设计问题 | 第101-10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3-104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104-106页 |
6.1 本文总结 | 第104-105页 |
6.2 展望 | 第105-106页 |
致谢 | 第106-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