荥阳秦氏旧宅堂楼结构及抗震性能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9-12页 |
1 绪论 | 第12-24页 |
1.1 概述 | 第12-13页 |
1.2 荥阳秦氏旧宅简介 | 第13-18页 |
1.2.1 秦氏旧宅历史沿革 | 第13-15页 |
1.2.2 秦氏旧宅的建筑空间 | 第15-16页 |
1.2.3 秦氏旧宅的结构特点 | 第16-18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1.3.1 传统民居研究现状及不足 | 第18-19页 |
1.3.2 结构性能相关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4 本文研究意义及所做工作 | 第21-24页 |
1.4.1 本文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1.4.2 本文所做工作 | 第22-24页 |
2 秦氏旧宅堂楼结构特点及现状分析 | 第24-38页 |
2.1 概述 | 第24页 |
2.2 秦氏旧宅堂楼的建筑概况 | 第24-28页 |
2.2.1 建筑平面布局 | 第24-25页 |
2.2.2 建筑竖向布置 | 第25-27页 |
2.2.3 建筑用材 | 第27-28页 |
2.3 秦氏旧宅堂楼的结构特点 | 第28-31页 |
2.3.1 结构体系 | 第28-29页 |
2.3.2 砖拱楼盖 | 第29-30页 |
2.3.3 抬梁式屋架 | 第30-31页 |
2.4 秦氏旧宅堂楼的现状分析 | 第31-36页 |
2.4.1 建筑残损现状 | 第31-32页 |
2.4.2 屋盖的破坏 | 第32-33页 |
2.4.3 墙体的破坏 | 第33-36页 |
2.4.4 楼层的破坏 | 第3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3 秦氏旧宅堂楼结构性能分析 | 第38-58页 |
3.1 概述 | 第38页 |
3.2 堂楼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8-48页 |
3.2.1 有限元分析基本假定 | 第38-39页 |
3.2.2 有限元分析单元选择 | 第39-41页 |
3.2.3 本构模型的选取 | 第41-42页 |
3.2.4 材料模型选取及屈服准则 | 第42-44页 |
3.2.5 材料参数及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4-48页 |
3.3 正常使用条件下的应力应变分析 | 第48-56页 |
3.3.1 结构受力分析 | 第49-52页 |
3.3.2 结构位移反应分析 | 第52-56页 |
3.4 针对秦氏旧宅堂楼的维修建议 | 第56-58页 |
4 秦氏旧宅堂楼抗震性能分析 | 第58-93页 |
4.1 概述 | 第58页 |
4.2 模态分析 | 第58-61页 |
4.2.1 频率分析 | 第59页 |
4.2.2 振型分析 | 第59-61页 |
4.2.3 砖拱楼盖振型分析 | 第61页 |
4.3 结构布置对动力特性的影响 | 第61-66页 |
4.3.1 楼盖对结构动力特性的影响 | 第62-63页 |
4.3.2 木楼板对结构动力特性的影响 | 第63-64页 |
4.3.3 楼板刚度对结构动力特性的影响 | 第64-66页 |
4.4 秦氏旧宅堂楼抗震性能分析 | 第66-91页 |
4.4.1 地震波的选取 | 第66-68页 |
4.4.2 结构横向(y 向)时程分析 | 第68-77页 |
4.4.3 结构纵向(x 向)时程分析 | 第77-81页 |
4.4.4 结构布置对抗震性能的影响 | 第81-9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1-93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93-96页 |
5.1 结论 | 第93-94页 |
5.2 展望 | 第94-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0页 |
个人简历及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100-101页 |
致谢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