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10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1 国外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发展概况 | 第14-16页 |
1.2.2 国内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发展概况 | 第16-17页 |
1.3 研究的概念、对象及目标 | 第17-19页 |
1.3.1 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概念 | 第17-18页 |
1.3.2 研究对象 | 第18页 |
1.3.3 研究目标 | 第18-19页 |
1.4 研究的方法 | 第19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2 案例相关背景 | 第20-37页 |
2.1 欧洲各国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现状 | 第20-22页 |
2.2 案例历史背景 | 第22-35页 |
2.2.1 柏林城市概况 | 第22-23页 |
2.2.2 博物馆岛的历史 | 第23-24页 |
2.2.3 柏林新博物馆历史概况 | 第24-25页 |
2.2.4 柏林新博物馆建筑介绍 | 第25-35页 |
2.3 案例地理概况 | 第35-36页 |
2.3.1 柏林的地理位置 | 第35页 |
2.3.2 柏林的人口概况 | 第35页 |
2.3.3 柏林的地标建筑 | 第35-36页 |
2.3.4 案例所在区域气候特征 | 第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3 新博物馆的保护与更新历程及其独特的历史艺术价值 | 第37-51页 |
3.1 新博物馆的保护更新历程与其独特的历史价值 | 第37-43页 |
3.1.1 新博物馆的最初设计与概念 | 第37-41页 |
3.1.2 新博物馆重建之前的保护工作 1945-1989 | 第41-43页 |
3.2 新博物馆独特的艺术价值 | 第43-48页 |
3.2.1 启蒙运动影响下的新博物馆建筑装饰的意义 | 第43-46页 |
3.2.1.1 规划层面 | 第43页 |
3.2.1.2 空间层面 | 第43-44页 |
3.2.1.3 装饰层面 | 第44-46页 |
3.2.2 新博物馆中普鲁士艺术与早期工业化的结合 | 第46-48页 |
3.3 新博物馆的重建过程 | 第48-50页 |
3.3.1 新博物馆重建设计竞赛 | 第48-49页 |
3.3.2 大卫奇普菲尔德的实施方案 | 第49-5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4 新博物馆的保护与更新理念及实践 | 第51-89页 |
4.1 新博物馆的保护与更新原则 | 第51-60页 |
4.1.1 延续性修复原则 | 第51-52页 |
4.1.2 新博物馆保护概念 | 第52-56页 |
4.1.3 新博物馆更新理念 | 第56-60页 |
4.2 新博物馆保护与更新理念指导下的具体措施 | 第60-74页 |
4.2.1 主体结构的保护更新措施 | 第60-63页 |
4.2.2 围护结构的保护更新措施 | 第63-64页 |
4.2.3 建筑内部空间的保护更新措施 | 第64-66页 |
4.2.4 现代化设备的更新 | 第66-71页 |
4.2.5 建筑艺术装饰的修复措施 | 第71-74页 |
4.3 新博物馆保护与更新的关键因素 | 第74-83页 |
4.3.1 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结合 | 第74-76页 |
4.3.2 实证的科学态度 | 第76-78页 |
4.3.3 历史细节的可识别性设计 | 第78-80页 |
4.3.4 团队的精细分工与合作 | 第80-82页 |
4.3.5 对设计的重视 | 第82-83页 |
4.4 新博物馆保护与更新目标的达成 | 第83-88页 |
4.4.1 城市文脉与集体记忆 | 第83-84页 |
4.4.2 历史原真性的表达 | 第84-85页 |
4.4.3 艺术的引导与教化 | 第85-86页 |
4.4.4 现代化功能需求的满足 | 第86-87页 |
4.4.5 可持续发展的责任 | 第87-8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5 结语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4页 |
插图索引 | 第94-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
个人简历、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目录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