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3 研究方向 | 第12-13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6 文献综述 | 第14-15页 |
1.7 预期效果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6-18页 |
2.1 技术学习理论 | 第16-17页 |
2.2 技术扩散理论 | 第17页 |
2.3 后发优势理论 | 第17-18页 |
第三章 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比较与借鉴 | 第18-34页 |
3.1 集成电路简介 | 第18-20页 |
3.1.1 集成电路材料 | 第18-19页 |
3.1.2 集成电路设计 | 第19页 |
3.1.3 集成电路制造 | 第19页 |
3.1.4 集成电路封装测试 | 第19-20页 |
3.1.5 集成电路制造装备 | 第20页 |
3.2 集成电路产业现状 | 第20-30页 |
3.2.1 集成电路产业 | 第20-21页 |
3.2.2 全球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现状 | 第21-24页 |
3.2.3 集成电路产业商业模式 | 第24-27页 |
3.2.4 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现状 | 第27-30页 |
3.3 主要国家的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比较分析 | 第30-32页 |
3.4 主要国家和地区的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经验借鉴 | 第32-34页 |
第四章 深圳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分析 | 第34-42页 |
4.1 深圳集成电路产业现状 | 第34-38页 |
4.2 基于技术学习理论分析深圳集成电路产业 | 第38-39页 |
4.3 基于技术扩散理论分析深圳集成电路产业 | 第39-40页 |
4.4 基于后发优势理论分析深圳集成电路产业 | 第40-42页 |
第五章 深圳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战略设计 | 第42-48页 |
5.1 深圳集成电路产业的态势(SWOT)分析 | 第42-43页 |
5.1.1 深圳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优势 | 第42页 |
5.1.2 深圳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劣势 | 第42-43页 |
5.1.3 深圳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机遇 | 第43页 |
5.1.4 深圳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挑战 | 第43页 |
5.2 深圳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 第43-45页 |
5.2.1 宏观目标 | 第44页 |
5.2.2 微观目标 | 第44-45页 |
5.3 深圳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 第45-48页 |
5.3.1 设计中心战略选择 | 第45页 |
5.3.2 创新中心战略选择 | 第45-46页 |
5.3.3 应用中心战略选择 | 第46-47页 |
5.3.4 集散中心战略选择 | 第47-48页 |
第六章 深圳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战略的保障措施 | 第48-56页 |
6.1 发展集成电路设计中心战略的保障措施 | 第48-49页 |
6.1.1 精确地分析技术轨迹 | 第48页 |
6.1.2 积极地实施技术扩散 | 第48-49页 |
6.1.3 争取局部技术的跨越 | 第49页 |
6.1.4 主动发展军工转民用 | 第49页 |
6.1.5 多方设立投融资基金 | 第49页 |
6.2 发展集成电路创新中心战略的保障措施 | 第49-52页 |
6.2.1 倡导双循环技术学习 | 第50页 |
6.2.2 理性地决策技术选择 | 第50-51页 |
6.2.3 构建高效的技术联盟 | 第51页 |
6.2.4 拓广国际间技术转移 | 第51页 |
6.2.5 借力多样化技术杠杆 | 第51页 |
6.2.6 完善新技术产权保护 | 第51-52页 |
6.2.7 制度和产业政策调控 | 第52页 |
6.3 发展集成电路应用中心战略的保障措施 | 第52-53页 |
6.3.1 依托珠三角制造中心,打造粤港澳应用中心 | 第53页 |
6.3.2 配合全球的制造中心,打造我国的应用中心 | 第53页 |
6.4 发展集成电路集散中心战略的保障措施 | 第53-56页 |
6.4.1 提升实体交易市场的作用 | 第54页 |
6.4.2 推进实体交易市场的转型 | 第54页 |
6.4.3 转换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 | 第54-56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6-58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56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