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下隧道动力响应规律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模型试验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数值模拟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第二章 近断层区域隧道震害 | 第14-22页 |
2.1 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 | 第14-18页 |
2.1.1 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的定义 | 第14页 |
2.1.2 近断层区域的划分 | 第14-15页 |
2.1.3 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的主要特征 | 第15-18页 |
2.2 近断层区域隧道震害 | 第18-22页 |
2.2.1 地震灾害概述 | 第18-19页 |
2.2.2 隧道震害现象 | 第19-22页 |
第三章 地震波的合理选取 | 第22-34页 |
3.1 合理选择地震波的重要性 | 第22-24页 |
3.2 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记录的选取 | 第24-31页 |
3.2.1 地震波选取原则 | 第24-25页 |
3.2.2 近断层地震动记录的选取 | 第25-31页 |
3.3 人工波的合成 | 第31-34页 |
3.3.1 人工波的合成方法 | 第31-32页 |
3.3.2 近断层地震动记录的人工合成 | 第32-34页 |
第四章 相似材料制备及振动台模型试验 | 第34-74页 |
4.1 试验设计依据 | 第34页 |
4.2 相似关系 | 第34-37页 |
4.3 试验工况 | 第37页 |
4.4 模型材料及配比 | 第37-50页 |
4.4.1 模型材料 | 第37-38页 |
4.4.2 材料配比试验 | 第38-50页 |
4.4.3 结论 | 第50页 |
4.5 试验模型制作 | 第50-54页 |
4.5.1 围岩的制作 | 第50-51页 |
4.5.2 隧道衬砌的制作 | 第51页 |
4.5.3 仪器的埋设 | 第51-52页 |
4.5.4 模型浇筑流程 | 第52-54页 |
4.6 试验场地及设备 | 第54-57页 |
4.6.1 试验场地及振动台设备 | 第54-55页 |
4.6.2 模型箱的设计 | 第55-57页 |
4.7 测试仪器选取及测点布置 | 第57-71页 |
4.7.1 测试方案及仪器选取 | 第57页 |
4.7.2 测点布置方案 | 第57-71页 |
4.8 试验过程 | 第71-74页 |
4.8.1 地震波的选取与处理 | 第71页 |
4.8.2 加载方案 | 第71-73页 |
4.8.3 试验数据采集 | 第73-74页 |
第五章 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 第74-116页 |
5.1 体系自振频率及特性 | 第74-75页 |
5.2 加载加速度时程与台面输入加速度时程对比 | 第75-80页 |
5.3 加速度反应分析 | 第80-90页 |
5.3.1 加速度频谱特性分析 | 第80-83页 |
5.3.2 加速度峰值大小分析 | 第83-90页 |
5.4 应变反应分析 | 第90-106页 |
5.5 位移反应分析 | 第106-109页 |
5.5.1 衬砌位移反应分析 | 第106-108页 |
5.5.2 地表位移反应分析 | 第108-109页 |
5.6 围岩土压力反应分析 | 第109-113页 |
5.7 试验现象 | 第113-114页 |
5.8 主要结论 | 第114-116页 |
第六章 数值模拟对比分析 | 第116-123页 |
6.1 概述 | 第116页 |
6.2 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116-118页 |
6.2.1 模型及物理参数 | 第116-117页 |
6.2.2 阻尼的选取 | 第117页 |
6.2.3 粘弹性边界的选取及地震波的输入 | 第117-118页 |
6.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118-122页 |
6.3.1 加速度反应分析 | 第118-119页 |
6.3.2 应力反应分析 | 第119-120页 |
6.3.3 位移反应分析 | 第120-122页 |
6.4 主要结论 | 第122-123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3-125页 |
7.1 结论 | 第123-124页 |
7.2 展望 | 第124-125页 |
致谢 | 第125-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29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