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5页 |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2 锂离子电池模型及其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2.1 锂离子电池模型 | 第9-10页 |
1.2.2 P2D模型的不足 | 第10-11页 |
1.2.3 P2D模型的改进措施与变参数模型的提出 | 第11-12页 |
1.3 电化学模型参数获取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第2章 锂离子电池P2D模型及其参数 | 第15-26页 |
2.1 锂离子电池结构及工作原理 | 第15-16页 |
2.2 锂离子电池P2D模型 | 第16-19页 |
2.2.1 固相扩散方程 | 第16-17页 |
2.2.2 传荷过程方程 | 第17页 |
2.2.3 液相扩散和迁移过程方程 | 第17-18页 |
2.2.4 固液相电势平衡方程 | 第18-19页 |
2.3 P2D模型方程的离散化 | 第19-24页 |
2.3.1 负极区域 | 第21-22页 |
2.3.2 隔膜区域 | 第22-23页 |
2.3.3 正极区域 | 第23-24页 |
2.4 P2D模型参数分类 | 第24-2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P2D模型参数获取方法 | 第26-44页 |
3.1 锂离子电池物理参数获取 | 第26-27页 |
3.1.1 锂离子电池设计参数 | 第26页 |
3.1.2 物理参数获取 | 第26-27页 |
3.2 电极参数获取 | 第27-39页 |
3.2.1 开路电势曲线测量 | 第27-29页 |
3.2.2 固相扩散系数测量 | 第29-36页 |
3.2.3 反应速率常数测量 | 第36-39页 |
3.3 电解液特性参数获取 | 第39-41页 |
3.3.1 电解液电导率测量 | 第39-40页 |
3.3.2 阳离子迁移系数测量 | 第40-41页 |
3.4 初始嵌锂量的快速辨识 | 第41-42页 |
3.5 P2D模型参数取值 | 第42-4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 锂离子电池变参数模型 | 第44-58页 |
4.1 引言 | 第44页 |
4.2 多粒度模型 | 第44-48页 |
4.2.1 两粒度模型 | 第45-46页 |
4.2.2 三粒度模型 | 第46-48页 |
4.2.3 多粒度模型的间歇过程仿真 | 第48页 |
4.3 SEI膜修正模型 | 第48-50页 |
4.4 变反应速率常数模型 | 第50-54页 |
4.4.1 正极的影响 | 第50-51页 |
4.4.2 负极的影响 | 第51-52页 |
4.4.3 整体影响 | 第52-54页 |
4.5 变固相扩散系数模型 | 第54-57页 |
4.5.1 正极的影响 | 第54-55页 |
4.5.2 负极的影响 | 第55-56页 |
4.5.3 整体的影响 | 第56-5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5章 P2D与变参数模型的对比及仿真 | 第58-64页 |
5.1 P2D模型的仿真结果 | 第58-60页 |
5.2 变参数模型的仿真结果 | 第60-6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结论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