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1.2.1 生态基流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雨洪地下调蓄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3 存在问题 | 第17-18页 |
1.3 研究方法、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渭河关中段生态基流变化特征和雨洪利用基本条件 | 第20-25页 |
2.1 渭河关中段生态基流的变化特征 | 第20-21页 |
2.1.1 生态基流的概念 | 第20页 |
2.1.2 渭河关中段生态基流的时空变化规律 | 第20-21页 |
2.2 渭河关中段实施雨洪地下调蓄的基本条件 | 第21-25页 |
2.2.1 雨洪地下调蓄的相关概念 | 第21-22页 |
2.2.2 渭河关中段实施雨洪地下调蓄的基本条件 | 第22-25页 |
第三章 山间河谷区洪水地下调蓄模式-以金陵河为例 | 第25-50页 |
3.1 调蓄条件 | 第25-31页 |
3.1.1 水源条件 | 第25-27页 |
3.1.2 调蓄空间 | 第27-28页 |
3.1.3 入渗能力 | 第28-31页 |
3.2 调蓄技术 | 第31-35页 |
3.3 调蓄功能的数值模拟 | 第35-46页 |
3.3.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 第35-36页 |
3.3.2 地下水流数学模型及求解方法 | 第36-38页 |
3.3.3 地下水流模型的识别与验证 | 第38-46页 |
3.4 调蓄功能的效益分析 | 第46-50页 |
3.4.1 调蓄引起的地下水动态变化 | 第46-48页 |
3.4.2 调蓄洪水在含水层中储存及对河流基流量的贡献 | 第48-50页 |
第四章 秦岭山前地下水库式洪水地下调蓄模式---以太平峪冲洪积扇为例 | 第50-65页 |
4.1 调蓄条件 | 第50-52页 |
4.1.1 水源条件 | 第50-51页 |
4.1.2 入渗能力 | 第51页 |
4.1.3 储水能力 | 第51-52页 |
4.2 调蓄方式 | 第52-54页 |
4.3 调蓄功能的数值模拟 | 第54-60页 |
4.3.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 第54-56页 |
4.3.2 地下水流数学模型 | 第56-57页 |
4.3.3 地下水流数学模型的校验 | 第57-60页 |
4.4 调蓄功能的效益分析 | 第60-65页 |
4.4.1 调蓄引起的地下水动态及泉流量变化 | 第60-63页 |
4.4.2 调蓄洪水在含水层中的储存及对太平河基流量的贡献 | 第63-65页 |
第五章 黄土台塬区城市雨洪地下调蓄模式-以岐山为例 | 第65-75页 |
5.1 调蓄条件 | 第65页 |
5.1.1 调蓄水源 | 第65页 |
5.1.2 调蓄规模 | 第65页 |
5.2 调蓄方式 | 第65-66页 |
5.3 调蓄功能的数值模拟 | 第66-70页 |
5.3.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 第66-67页 |
5.3.2 数学模型及求解方法 | 第67-70页 |
5.4 调蓄功能的效益分析 | 第70-75页 |
第六章 渭河关中段雨洪地下调蓄模式与相应技术 | 第75-79页 |
6.1 雨洪地下调蓄的工程组成 | 第75页 |
6.2 雨洪地下调蓄场所的选择原则 | 第75-76页 |
6.3 雨洪地下调蓄模式的类型与适应条件 | 第76-79页 |
结论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