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导论 | 第11-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1.2.1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2-14页 |
1.2.2 域外制度现状 | 第14-16页 |
2 环境行政执法中刑事案件移送的基本范畴 | 第16-21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2.1.1 环境行政执法的概念 | 第16页 |
2.1.2 环境行政执法中刑事案件移送的概念 | 第16-17页 |
2.2 环境行政执法中刑事案件移送的理论基础 | 第17-18页 |
2.2.1 环境协同治理理论 | 第17页 |
2.2.2 环境刑法的行政从属性理论 | 第17-18页 |
2.3 环境行政执法中刑事案件移送的原则 | 第18-21页 |
2.3.1 同步协调原则 | 第18-19页 |
2.3.2 禁止双重危险原则 | 第19-21页 |
3 我国环境行政执法中刑事案件移送的现状 | 第21-27页 |
3.1 环境行政执法中刑事案件移送的相关立法 | 第21-22页 |
3.2 环境行政执法中刑事案件移送的相关政策文件 | 第22页 |
3.3 实践现状 | 第22-27页 |
3.3.1 福建省的实践——监管执法跨平台信息共享 | 第23-24页 |
3.3.2 张家口市的实践——“执法司法协作办公室” | 第24页 |
3.3.3 深圳市的实践——“打击污染环境违法犯罪办公室” | 第24-25页 |
3.3.4 实践经验总结 | 第25-27页 |
4 我国环境行政执法中刑事案件移送的困境及原因 | 第27-36页 |
4.1 现行立法的缺陷 | 第27-29页 |
4.1.1 案件入罪标准模糊 | 第27页 |
4.1.2 案件移送标准、立案标准和起诉标准的混同 | 第27-29页 |
4.2 实践的困境 | 第29-32页 |
4.2.1 证据难转化 | 第29页 |
4.2.2 案件移送程序规定不明确 | 第29-30页 |
4.2.3 以罚代刑现象频出 | 第30-31页 |
4.2.4 信息共享渠道不畅 | 第31-32页 |
4.3 形成困境之原因 | 第32-36页 |
4.3.1 案件移送相关规范性文件效力较低 | 第32页 |
4.3.2 证据移送制度缺失 | 第32-33页 |
4.3.3 行政权干预刑事案件移送 | 第33-34页 |
4.3.4 检察监督缺位 | 第34-36页 |
5 环境行政执法中刑事案件移送的完善建议 | 第36-45页 |
5.1 完善相关立法 | 第36-37页 |
5.1.1 明确环境犯罪的入罪标准 | 第36页 |
5.1.2 明确行政机关移送刑事案件的标准 | 第36-37页 |
5.2 统一行政案件与刑事案件证据规则 | 第37-39页 |
5.2.1 确立证据标准 | 第37-38页 |
5.2.2 规范证据审查与证据转化 | 第38-39页 |
5.3 环境行政执法中刑事案件移送启动程序设计 | 第39-41页 |
5.3.1 建立行政违法案情通报制度 | 第39页 |
5.3.2 建立案件移送初审制度 | 第39-41页 |
5.3.3 建立公安机关提前介入制度 | 第41页 |
5.4 推进信息共享平台建设 | 第41-43页 |
5.4.1 规范信息录入范围 | 第42页 |
5.4.2 制定信息录入规章制度 | 第42页 |
5.4.3 建立约束和惩罚机制 | 第42-43页 |
5.4.4 建立群众监督激励机制 | 第43页 |
5.5 健全检察监督机制 | 第43-45页 |
5.5.1 强化检察机关对移送程序的监督 | 第43-44页 |
5.5.2 建立行政处罚案件备案及监察制度 | 第44-45页 |
6 结语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