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桥涵工程论文--结构原理、结构力学论文

ZTH拱桥主、辅拱管—管连接处受力状态和改善措施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16页
    1.1 本文的目的意义第10页
    1.2 工程背景第10-12页
        1.2.1 ZTH龙头拱桥第10-12页
        1.2.2 主拱和辅拱管-管连接处第12页
    1.3 管-管连接节点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水平第12-14页
        1.3.1 相贯节点第12-13页
        1.3.2 相贯节点的应用现状第13页
        1.3.3 相贯节点的研究现状第13-14页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思路第14-16页
2 原设计方案的主、辅拱管-管连接处受力状态分析第16-36页
    2.1 原设计施工方法第16页
    2.2 全桥整体有限元模拟方法第16-18页
        2.2.1 考虑施工过程的有限元模拟方法第16页
        2.2.2 全桥空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16-17页
        2.2.3 荷载标准和材料特性第17-18页
    2.3 管-管连接处的局部有限元模型模拟方法第18-21页
        2.3.1 局部分析的计算思路第18页
        2.3.2 局部模型的截取原则和范围第18页
        2.3.3 管-管连接相贯线的确定第18-19页
        2.3.4 局部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19-21页
    2.4 考虑施工过程的全桥空间有限元分析第21-28页
        2.4.1 关键部位的应力第21-25页
        2.4.2 局部分析工况的选取第25-26页
        2.4.3 管-管连接处局部模型的边界条件第26-28页
    2.5 管-管连接处局部有限元分析第28-31页
        2.5.1 主力组合作用下的管-管连接处的受力状态第28页
        2.5.2 主力+风荷载作用下管-管连接处的受力状态第28-31页
    2.6 改善措施第31-34页
        2.6.1 存在的问题和改善方法第31页
        2.6.2 结构改善后管-管连接处的受力状态第31-33页
        2.6.3 结构改善后的不足第33-34页
        2.6.4 改善施工方法的可行性第34页
    2.7 本章小结第34-36页
3 施工方法二的主、辅拱管-管连接处受力状态分析第36-45页
    3.1 施工方法和意图第36页
    3.2 考虑施工过程的全桥空间有限元分析第36-42页
        3.2.1 有限元模拟方法第36-37页
        3.2.2 关键部位的应力第37-41页
        3.2.3 管-管连接处局部模型的边界条件第41-42页
    3.3 管-管连接处局部有限元分析第42-43页
        3.3.1 主力作用下的管-管连接处的受力状态第42-43页
        3.3.2 主力+风荷载作用下的管-管连接处的受力状态第43页
    3.4 改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第43-44页
    3.5 本章小结第44-45页
4 施工方法三的主、辅拱管-管连接处受力状态分析第45-54页
    4.1 施工方法和意图第45页
    4.2 考虑施工过程的全桥空间有限元分析第45-50页
        4.2.1 有限元模拟方法第45-46页
        4.2.2 关键部位的应力第46-50页
        4.2.3 管-管连接处局部模型的边界条件第50页
    4.3 管-管连接处局部有限元分析第50-52页
        4.3.1 主力作用下的管-管连接处的受力状态第51页
        4.3.2 主力+风荷载下的管-管连接处的受力状态第51-52页
    4.4 改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第52-53页
    4.5 本章小结第53-54页
5 施工方法四的主、辅拱管-管连接处受力状态分析第54-66页
    5.1 施工方法和意图第54页
    5.2 考虑施工过程的全桥空间有限元分析第54-60页
        5.2.1 有限元模拟方法第54-55页
        5.2.2 关键部位的应力第55-59页
        5.2.3 管-管连接处局部模型的边界条件第59-60页
    5.3 管-管连接处局部有限元分析第60-62页
        5.3.1 主力作用下的管-管连接处的受力状态第60-61页
        5.3.2 主力+风荷载作用下的管-管连接处的受力状态第61-62页
    5.4 结构改善措施第62-64页
        5.4.1 存在的问题和改善方法第62页
        5.4.2 结构改善后的管-管连接处受力状态第62-64页
        5.4.3 结构改善后不计应力超限混凝土抗力时的承载力检算第64页
    5.5 本章小结第64-66页
6 四种施工方法的综合比较第66-70页
    6.0 引言第66-67页
    6.1 四种施工方法对钢管受力状态的影响比较第67页
    6.2 四种施工方法对混凝土受力状态的影响比较第67-68页
        6.2.1 主拉应力和超限区域第67-68页
        6.2.2 主压应力和超限区域第68页
    6.3 四种施工方法对翼板受力状态的影响比较第68页
    6.4 本章小结第68-70页
7 结论与展望第70-72页
    7.1 结论第70-71页
    7.2 展望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76页
附录A 坐标系和符号说明第76-77页
附录B 翼板编号第77-78页
附录C 应力云图第78-84页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第84-85页
致谢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铁路桥梁箱梁外模结构分析及其动态性能研究
下一篇:大跨、高墩小半径刚构—连续组合梁的列车走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