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绪论 | 第11-17页 |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11-14页 |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 第一章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理论的建立与发展 | 第17-23页 |
| 第一节 思想背景与理论基础 | 第17-18页 |
| 第二节 理论产生及形成发展 | 第18-23页 |
| 第二章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理论的核心论断 | 第23-35页 |
| 第一节 无意识理论 | 第23-26页 |
| 一、无意识是人类潜藏的经历及欲望 | 第24页 |
| 二、前意识是被初步察觉到的无意识 | 第24-25页 |
| 三、意识是社会及理性培育出的观念 | 第25页 |
| 四、意识、无意识以及前意识三者之间的结构及联系 | 第25-26页 |
| 五、无意识理论在文学解析领域中的贡献 | 第26页 |
| 第二节 人格结构理论 | 第26-28页 |
| 一、本我来源于追逐欢愉的需求 | 第26-27页 |
| 二、自我是环境培育出的理性本我 | 第27页 |
| 三、超我是规范教育出的完美人格 | 第27页 |
| 四、本我、自我以及超我三者之间的结构及联系 | 第27-28页 |
| 第三节 防御机制理论 | 第28-32页 |
| 一、自我防御机制来源于人格的自我保护 | 第28-29页 |
| 二、常见心理防御机制的具体种类 | 第29-32页 |
| 第四节 释梦理论 | 第32-34页 |
| 一、释梦理论 | 第32-33页 |
| 二、梦的作用 | 第33页 |
| 三、梦与文学艺术的关系 | 第33-34页 |
| 第五节 性本能理论 | 第34-35页 |
| 一、性本能产生的动机:力比多 | 第34页 |
| 二、力比多发展的四个时期 | 第34-35页 |
| 第三章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思想的影响与局限 | 第35-43页 |
| 第一节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理论的影响 | 第35-40页 |
| 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理论对现代派作家的影响 | 第35-37页 |
| 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理论对20世纪以来的批评家的影响 | 第37-38页 |
| 三、弗洛伊德首次把“俄狄浦斯情结”概念引入文学批评领域 | 第38-39页 |
| 四、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理论的跨学科跨领域影响 | 第39-40页 |
| 第二节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理论的局限 | 第40-43页 |
| 一、在刻画人物上为表现“本我”而呈现出一种“无主题”状态 | 第40页 |
| 二、以情欲为本原容易把文学及其评论引向固定、疆化的死胡同 | 第40-41页 |
| 三、用“俄狄浦斯情结”解释一切悲剧作品显得偏激和荒唐 | 第41页 |
| 四、过分夸大了性欲对文艺创作和评论的作用 | 第41-43页 |
| 结语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 后记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