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流动对人体热感觉的实验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3.1 调查研究 | 第17-18页 |
1.3.2 测试研究 | 第18页 |
1.3.3 模拟研究 | 第18页 |
1.4 存在的问题 | 第18-20页 |
1.5 本论文的研究工作 | 第20-21页 |
第2章 人体与环境的热交换 | 第21-33页 |
2.1 人体的体温调节系统 | 第21-24页 |
2.1.1 体温调节系统的感受器 | 第21-22页 |
2.1.2 体温调节系统的效应器 | 第22页 |
2.1.3 体温调节系统的中枢 | 第22页 |
2.1.4 体温调节系统的自动控制机理 | 第22-23页 |
2.1.5 自主性、行为性体温调节 | 第23页 |
2.1.6 体温调节在热感觉方面的应用 | 第23-24页 |
2.2 人体热平衡 | 第24-31页 |
2.2.1 人体热平衡方程 | 第24-25页 |
2.2.2 人体的产热 | 第25-27页 |
2.2.3 人体的散热 | 第27-31页 |
2.3 热舒适方程 | 第31-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室内热环境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33-43页 |
3.1 室内热湿环境的评价指标 | 第33-34页 |
3.1.1 PMV-PPD指标 | 第33页 |
3.1.2 有效温度ET | 第33页 |
3.1.3 新有效温度ET* | 第33-34页 |
3.1.4 标准有效温度SET* | 第34页 |
3.2 室内热湿环境评价标准 | 第34-35页 |
3.2.1 ASHRAE标准 | 第34-35页 |
3.2.2 ISO标准 | 第35页 |
3.2.3 我国民用建筑室内热湿环境评价标准 | 第35页 |
3.3 影响室内热环境的因素 | 第35-38页 |
3.3.1 新陈代谢率 | 第35-36页 |
3.3.2 服装热阻 | 第36-37页 |
3.3.3 空气温度 | 第37页 |
3.3.4 空气相对湿度 | 第37页 |
3.3.5 空气流速 | 第37-38页 |
3.3.6 其他因素 | 第38页 |
3.4 常见的生理学指标 | 第38-41页 |
3.4.1 皮肤温度 | 第38页 |
3.4.2 皮肤湿润度 | 第38-39页 |
3.4.3 核心温度 | 第39页 |
3.4.4 心率 | 第39-40页 |
3.4.5 血压 | 第40-4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4章 空气流动对人体热感觉的实验研究 | 第43-51页 |
4.0 实验目的 | 第43页 |
4.1 实验样本的选择 | 第43-44页 |
4.2 环境舱介绍 | 第44-45页 |
4.3 实验仪器 | 第45页 |
4.4 实验布置 | 第45-46页 |
4.5 实验工况 | 第46-47页 |
4.6 测试内容 | 第47-49页 |
4.6.1 调查问卷 | 第47页 |
4.6.2 生理测试 | 第47-49页 |
4.7 实验步骤及内容 | 第49-50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5章 实验结果分析 | 第51-59页 |
5.1 热感觉投票 | 第51-53页 |
5.2 气流可接受度 | 第53-55页 |
5.3 平均皮肤温度 | 第55-56页 |
5.4 平均核心温度 | 第56-57页 |
5.5 皮肤湿润度 | 第57-58页 |
5.6 与已有结论相比较 | 第58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结论 | 第59页 |
展望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作者简介 | 第67-69页 |
发表论文情况和科研情况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