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罕·帕慕克小说创作中的文化语境探析
摘要 | 第6-7页 |
英文摘要 | 第7-8页 |
绪论 | 第11-19页 |
第一节 奥尔罕·帕慕克生平及创作经历 | 第11-15页 |
第二节 奥尔罕·帕慕克小说创作概述 | 第15-17页 |
第三节 奥尔罕·帕慕克研究现状及本论文的研究价值 | 第17-19页 |
第一章 怀旧与忧伤:废墟之城的“呼愁” | 第19-28页 |
第一节 “呼愁”:美景之美,在其忧伤 | 第19-24页 |
一、黑白影像的怀旧氛围 | 第20-22页 |
二、城市辉煌的创伤记忆 | 第22-24页 |
第二节 “呼愁”:东西方作家的情感倾向 | 第24-28页 |
一、东方作家与“呼愁” | 第25-26页 |
二、西方作家与“呼愁”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寓言与象征:文化身份的追寻与认同 | 第28-39页 |
第一节 帕慕克文学创作中的神秘主义倾向 | 第28-31页 |
一、西方文学中的神秘主义 | 第28-29页 |
二、《黑书》与苏菲神秘主义解读 | 第29-31页 |
第二节 帕慕克对身份追寻与民族寓言的文化阐释 | 第31-39页 |
一、文化身份观的迥异书写 | 第31-34页 |
二、《百鸟朝凤》寓言的象征意义 | 第34-39页 |
第三章 坚守与诉求:艺术迷失的文化隐喻 | 第39-48页 |
第一节 细密画与肖像画的冲突、模仿与谋杀 | 第39-43页 |
一、细密画迷失的恐惧与伤痛 | 第40-42页 |
二、不同绘画艺术遮蔽下的人性悲剧 | 第42-43页 |
第二节 帕慕克文化杂糅理念的建构 | 第43-48页 |
一、直面传统与现代的冲突 | 第43-45页 |
二、“东西方都是真主的” | 第45-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注释 | 第49-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攻读硕土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