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序言 | 第10-11页 |
一、 民事合议制度的基本理论 | 第11-14页 |
(一) 民事合议制度的含义 | 第11页 |
(二) 民事合议制度的特征 | 第11-12页 |
(三) 民事合议制度的功能 | 第12-14页 |
1. 保障审判人员的公正性 | 第12页 |
2. 分担裁判风险 | 第12-13页 |
3. 体现人民民主的思想 | 第13-14页 |
二、 代表性国家的合议制度的借鉴 | 第14-20页 |
(一) 域外国家的合议制度 | 第14-19页 |
1. 合议制度的类型 | 第14-15页 |
2. 合议庭人员的组成 | 第15-17页 |
3. 合议庭裁决与评议的规则 | 第17页 |
4. 陪审员的选任 | 第17-19页 |
(二) 我国民事合议制度的借鉴分析 | 第19-20页 |
1. 民事合议制度的适用范围分析 | 第19页 |
2. 根据不同案件类型考虑合议庭人员构成的优势分析 | 第19-20页 |
三、 我国民事合议制度的立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0-24页 |
(一) 我国民事合议制度的现状 | 第20-22页 |
(二) 我国民事合议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2-24页 |
1. 合议制度的适用范围过大且适用不规范 | 第22-23页 |
2. 合议庭与审判委员会及其他部门关系定位不清 | 第23页 |
3. 合议庭评议案件的程序机制不健全 | 第23-24页 |
4. 陪审员职责设置不细 | 第24页 |
四、 我国民事合议制度的立法完善建议 | 第24-29页 |
(一) 我国民事合议制与独任制的关系定位 | 第24-25页 |
(二) 民事合议制度的立法完善建议 | 第25-29页 |
1. 适当划分合议制度的适用范围并规范其适用 | 第25-26页 |
2. 理顺合议庭与相关主体的关系 | 第26页 |
3. 健全合议庭评议案件的程序机制 | 第26-27页 |
4. 细化陪审员职责设置 | 第27-29页 |
结语 | 第29-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32页 |
致谢 | 第32-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