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序言 | 第8-9页 |
一、我国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的法理分析 | 第9-13页 |
(一) 我国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的内涵界定 | 第9-11页 |
1.行政诉讼第三人的资格认定与特征 | 第9-10页 |
2.行政诉讼第三人的制度内涵 | 第10-11页 |
(二) 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的价值分析 | 第11-13页 |
1.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有利于保护第三人的合法权益 | 第12页 |
2.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有利于简化诉讼程序和节约司法资源 | 第12页 |
3.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有利于维护司法裁判的统一与权威 | 第12-13页 |
二、域外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的考察借鉴 | 第13-18页 |
(一) 域外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的考察 | 第13-17页 |
1.注重分类的德国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 | 第13-14页 |
2.关注权利保护的日本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 | 第14-15页 |
3.兼有二者特点的我国台湾地区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 | 第15-17页 |
(二) 域外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的借鉴 | 第17-18页 |
1.行政诉讼第三人的界定清晰且范围广泛 | 第17页 |
2.行政诉讼第三人的分类细致 | 第17-18页 |
3.行政诉讼第三人参加诉讼的程序规定详实 | 第18页 |
4.行政诉讼第三人的权利保护设计完备 | 第18页 |
三、我国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的发展及现存争议 | 第18-21页 |
(一) 我国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的发展历程 | 第18-19页 |
(二) 我国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的现存争议 | 第19-21页 |
1.“利害关系”之争 | 第19页 |
2.第三人的分类之争 | 第19-20页 |
3.行政机关能否做第三人之争 | 第20页 |
4.第三人资格与原告资格之争 | 第20-21页 |
四、我国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的完善 | 第21-25页 |
(一) 正确界定“利害关系” | 第21-22页 |
(二) 补充对于行政诉讼第三人的分类 | 第22-24页 |
(三) 确定行政机关可以做第三人 | 第24页 |
(四) 正确界分行政诉讼第三人与原告标准 | 第24-25页 |
结语 | 第25-26页 |
参考文献 | 第26-28页 |
致谢 | 第28-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