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2-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1.2.3 研究现状述评 | 第16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17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2章 社会保障水平相关概念及理论 | 第18-23页 |
2.1 社会保障水平及其适度性的涵义 | 第18-19页 |
2.1.1 社会保障水平的涵义及特点 | 第18-19页 |
2.1.2 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性的涵义 | 第19页 |
2.2 社会保障水平统计指标的界定 | 第19-20页 |
2.3 社会保障水平相关理论 | 第20-23页 |
2.3.1 社会保障水平的曲线发展理论 | 第20-21页 |
2.3.2 社会保障水平发展系数理论 | 第21-23页 |
第3章 山西省社会保障水平综合评价 | 第23-39页 |
3.1 山西省社会保障水平现状 | 第23-28页 |
3.1.1 山西省社会保障支出总体状况 | 第23-24页 |
3.1.2 山西省社会保障分项支出状况 | 第24-25页 |
3.1.3 山西省社会保障水平分析 | 第25-28页 |
3.2 山西省11地市社会保障水平综合评价 | 第28-33页 |
3.2.1 指标的选取及样本数据来源 | 第28-29页 |
3.2.2 指标的检验 | 第29页 |
3.2.3 基于因子分子法评价山西省11地市社会保障水平 | 第29-33页 |
3.3 山西省社会保障水平与全国比较 | 第33-35页 |
3.4 山西省社会保障水平与部分省份的比较 | 第35-39页 |
第4章 山西省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性分析 | 第39-47页 |
4.1 山西省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性分析 | 第39-42页 |
4.1.1 山西省社会保障适度水平测定模型 | 第39-40页 |
4.1.2 山西省社会保障适度水平分析 | 第40-42页 |
4.2 山西省社会保障适度水平预测 | 第42-44页 |
4.2.1 山西省人口预测 | 第42-43页 |
4.2.2 山西省社会保障适度水平预测 | 第43-44页 |
4.3 山西省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适应性分析 | 第44-47页 |
第5章 山西省社会保障适度水平影响因素及存在的问题 | 第47-54页 |
5.1 山西省社会保障适度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 第47-50页 |
5.1.1 经济发展水平 | 第47页 |
5.1.2 社会结构 | 第47-48页 |
5.1.3 人口结构 | 第48-49页 |
5.1.4 政策因素 | 第49-50页 |
5.1.5 社会保障自身因素 | 第50页 |
5.2 山西省社会保障水平存在的问题 | 第50-54页 |
5.2.1 增长趋势不稳定 | 第50-51页 |
5.2.2 地区差异较大 | 第51-52页 |
5.2.3 财政支持力度不足 | 第52-53页 |
5.2.4 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不协调 | 第53-54页 |
第6章 加强山西省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性的建议 | 第54-60页 |
6.1 加快经济发展步伐 | 第54-55页 |
6.2 协调社会保障各项目支出比例,优化支出结构 | 第55-56页 |
6.2.1 调整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 第55页 |
6.2.2 协调社会保障各项目支出比例 | 第55-56页 |
6.3 缩小城乡、地区间的差距 | 第56-57页 |
6.3.1 整合社会保障资源,确定合理的资金及资源分配比例 | 第56-57页 |
6.3.2 剔除“重城轻农”观念,缩小城乡支付能力的差距 | 第57页 |
6.4 创新养老服务模式,缓解养老压力 | 第57-58页 |
6.4.1 开展多元养老模式 | 第58页 |
6.4.2 建立老年人再就业培训、中介机制 | 第58页 |
6.5 加强社会保障的监督和立法工作 | 第58-60页 |
6.5.1 强化社会保障的监管工作 | 第58-59页 |
6.5.2 推进社会保障的立法工作 | 第59-60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附录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他科研情况 | 第68-69页 |
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8页 |
二、主持和参与的课题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