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3-18页 |
1.2.1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1.2.2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5-17页 |
1.2.3 文献述评 | 第17-18页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4 论文的创新 | 第18-19页 |
1.5 论文的基本结构 | 第19-20页 |
第2章 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 | 第20-23页 |
2.1 基本概念 | 第20-21页 |
2.1.1 失业 | 第20页 |
2.1.2 失业保险制度 | 第20页 |
2.1.3 就业和再就业 | 第20-21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1-23页 |
2.2.1 马歇尔公民权利理论 | 第21页 |
2.2.2 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 | 第21-22页 |
2.2.3 职业搜寻理论 | 第22-23页 |
第3章 山西省失业保险促进就业功能评估 | 第23-39页 |
3.1 山西省城镇失业及就业现状 | 第23-25页 |
3.2 山西省失业保险促进就业功能发挥状况 | 第25-31页 |
3.2.1 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规模和支出结构情况 | 第25-28页 |
3.2.2 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实施状况 | 第28-31页 |
3.3 山西省失业保险促进就业效果综合分析—基于因子分析法 | 第31-37页 |
3.3.1 因子分析法简介 | 第31页 |
3.3.2 指标选取原则 | 第31页 |
3.3.3 所选取的指标 | 第31-33页 |
3.3.4 综合分析 | 第33-37页 |
3.4 小结 | 第37-39页 |
第4章 山西省失业保险促进就业功能发挥的制约因素 | 第39-43页 |
4.1 失业保险制度的覆盖率低,覆盖目标错位 | 第39-40页 |
4.2 给付机制缺乏再就业激励性 | 第40-41页 |
4.3 失业保险基金促进就业支出少,支出结构单一 | 第41-42页 |
4.4 再就业服务体制不健全 | 第42页 |
4.5 小结 | 第42-43页 |
第5章 国外失业保险制度和就业服务的经验借鉴 | 第43-49页 |
5.1 国外失业保险制度和就业服务的特点 | 第43-47页 |
5.1.1 日本雇佣保险制度和就业服务的特点 | 第43-44页 |
5.1.2 德国失业保险制度和就业服务的特点 | 第44-45页 |
5.1.3 瑞典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和就业服务的特点 | 第45-47页 |
5.2 国外失业保险制度和就业服务对山西省的启示 | 第47-48页 |
5.3 小结 | 第48-49页 |
第6章 完善山西省失业保险制度和就业服务的建议 | 第49-56页 |
6.1 优化失业保险制度设计 | 第49-51页 |
6.1.1 拓宽失业保险制度覆盖范围 | 第49页 |
6.1.2 建立动态灵活的失业保险待遇给付模式 | 第49-51页 |
6.1.3 增加失业保险基金促进就业的支出金额,拓展支出渠道 | 第51页 |
6.2 建立健全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体系 | 第51-53页 |
6.2.1 建立职业介绍和培训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 第51页 |
6.2.2 建立质量导向的职业介绍和培训机制 | 第51-52页 |
6.2.3 建立职业介绍和培训的绩效评估机制 | 第52-53页 |
6.3 构建再就业服务配套机制 | 第53-54页 |
6.3.1 推动就业服务和失业保险业务的信息化建设 | 第53页 |
6.3.2 提升用人单位稳定就业岗位及吸纳劳动力的能力 | 第53-54页 |
6.3.3 推动社区失业统计与就业工作开展 | 第54页 |
6.3.4 健全公共创业服务体系和平台建设 | 第54页 |
6.4 重点关注失业者的心里状态和就业需求 | 第54-55页 |
6.5 小结 | 第55-5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6-57页 |
1、结论 | 第56页 |
2、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他科研情况 | 第62-63页 |
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2页 |
二、主持和参与的课题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