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第二节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 第13-16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3页 |
二、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三、技术路线图 | 第15-16页 |
第三节 论文创新点 | 第16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7-24页 |
第一节 关于产业集群的研究综述 | 第17-19页 |
一、产业集群的概念研究 | 第17页 |
二、产业集群发展因素研究 | 第17-18页 |
三、产业集群对企业发展的研究 | 第18-19页 |
第二节 关于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化的文献综述 | 第19-22页 |
一、高新技术与高新技术产业概念研究 | 第19-21页 |
二、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化研究 | 第21-22页 |
第三节 产业集群与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化的相互关系研究 | 第22-23页 |
第四节 文献评述 | 第23-24页 |
第三章 相关理论概念的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24-39页 |
第一节 高新技术产业分类 | 第24-25页 |
第二节 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化的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25-27页 |
一、产业高端化 | 第25-27页 |
二、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化 | 第27页 |
第三节 产业集群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27-29页 |
一、产业集群概念的产生与发展 | 第27-29页 |
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概念与特征 | 第29页 |
第四节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效应分析 | 第29-32页 |
一、外部规模经济效应 | 第29-30页 |
二、知识溢出效应 | 第30-31页 |
三、环境氛围支撑效应 | 第31-32页 |
第五节 研究方法理论 | 第32-38页 |
一、因子分析理论 | 第32-34页 |
二、DEA-Malmquist指数模型 | 第34-38页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化与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 第39-49页 |
第一节 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化现状 | 第39-45页 |
一、生产经营状况 | 第39-42页 |
二、科技创新 | 第42-45页 |
第二节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 第45-48页 |
一、高新技术园区发展情况 | 第45-47页 |
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面临的挑战 | 第47-48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五章 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化对产业集群发展的作用机制 | 第49-62页 |
第一节 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9-52页 |
一、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49-50页 |
二、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化的指标构建 | 第50-52页 |
第二节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化的评价 | 第52-56页 |
一、模型适用性分析 | 第52页 |
二、数据分析与评价 | 第52-56页 |
第三节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因素 | 第56-59页 |
第四节 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化对产业集群发展的作用机制 | 第59-61页 |
一、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化对初期产业集群发展的作用机制 | 第59-60页 |
二、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化对成长期和成熟期的产业集群的作用机制 | 第60-61页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六章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对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化的实证研究 | 第62-72页 |
第一节 产业集群效应对高新技术技术产业高端化作用机理 | 第62页 |
第二节 实证目标与指标的选取 | 第62-66页 |
一、目标选取 | 第63-64页 |
二、指标选取 | 第64-66页 |
第三节 DEA-Malmquist指数分析及结果 | 第66-71页 |
一、模型适用性分析 | 第66页 |
二、中关村与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 | 第66-67页 |
三、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效率分析 | 第67-69页 |
四、中关村八大高新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分析 | 第69-71页 |
五、本章结论 | 第71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6页 |
第一节 结论与建议 | 第72-75页 |
一、结论 | 第72-73页 |
二、建议 | 第73-75页 |
第二节 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1页 |
附录 | 第81-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本人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