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29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缘起 | 第9-18页 |
1.1.1 地质公园 | 第9页 |
1.1.2 世界地质公园 | 第9-10页 |
1.1.3 设立地质遗迹景点的原因 | 第10页 |
1.1.4 我国世界地质公园现状 | 第10-15页 |
1.1.5 我国世界地质公园存在的问题 | 第15-16页 |
1.1.6 发达国家对地质公园环境的保护措施 | 第16-17页 |
1.1.7 我国世界级地质公园的开发与建设 | 第17-18页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8-19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8-19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9页 |
1.3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 | 第19-22页 |
1.3.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 第19-20页 |
1.3.2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 第20-22页 |
1.4 课题研究的有关内容及概念界定 | 第22-23页 |
1.4.1 山地型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 | 第22页 |
1.4.2 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建设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 第22页 |
1.4.3 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参观者的参观动机研究 | 第22-23页 |
1.4.4 研究内容的界定 | 第23页 |
1.5 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框架 | 第23-29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25-29页 |
2 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实例研究 | 第29-49页 |
2.1 案例一: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改建与内部功能完善的成功典范 | 第29-33页 |
2.1.1 河南焦作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新建地质博物馆 | 第29-33页 |
2.2 案例二:编译自然,以人为本的典范 | 第33-44页 |
2.2.1 北京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 | 第33-44页 |
2.3 案例总结及认识 | 第44-49页 |
3 世界地质公园地质博物馆建设状况分析 | 第49-59页 |
3.1 世界地质公园与博物馆 | 第49-53页 |
3.1.1 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与世界地质公园的关系 | 第49页 |
3.1.2 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的性质和特征 | 第49-51页 |
3.1.3 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发展的动因 | 第51-52页 |
3.1.4 地质博物馆发展的新要求 | 第52-53页 |
3.2 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建设状况 | 第53-57页 |
3.2.1 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第53-56页 |
3.2.2 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建设与世界地质公园的保护 | 第56-57页 |
3.3 小结 | 第57-59页 |
4 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设计理论初探 | 第59-69页 |
4.1 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的总体布局 | 第59-61页 |
4.1.1 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的选址 | 第59页 |
4.1.2 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的基本功能组成 | 第59页 |
4.1.3 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的布局 | 第59-61页 |
4.2 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的空间形态 | 第61-65页 |
4.2.1 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的外部空间与环境的塑造 | 第62-63页 |
4.2.2 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的空间设计原则 | 第63-64页 |
4.2.3 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的空间设计方法 | 第64-65页 |
4.3 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的形式与风格 | 第65-66页 |
4.3.1 风景建筑及其艺术特点 | 第65-66页 |
4.3.2 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的造型特点 | 第66页 |
4.4 小结 | 第66-69页 |
5 山地型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设计的几个研究重点 | 第69-75页 |
5.1 富有美感的山地自然风景 | 第69-70页 |
5.1.1 山地景观的主要类型 | 第69页 |
5.1.2 渗透着丰富的人文景观 | 第69-70页 |
5.2 山地型地质公园地质博物馆与山地型地质公园的形态关系 | 第70-72页 |
5.2.1 山地型风景区的特点 | 第70-71页 |
5.2.2 山地地形与建筑选址 | 第71-72页 |
5.2.3 山地地形与建筑布局 | 第72页 |
5.3 小结 | 第72-75页 |
6 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地质博物馆背景分析及总体构思 | 第75-91页 |
6.1 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地质博物馆的环境分析 | 第75-81页 |
6.1.1 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 | 第75-78页 |
6.1.2 特有的地域文化 | 第78-80页 |
6.1.3 山地建筑的特点 | 第80页 |
6.1.4 全球地位与科学意义 | 第80-81页 |
6.2 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博物馆的用地分析 | 第81-85页 |
6.2.1 用地区划 | 第81-82页 |
6.2.2 用地环境条件评价 | 第82-85页 |
6.2.3 地形地势 | 第85页 |
6.3 设计主旨及设计原则 | 第85-86页 |
6.3.1 主旨 | 第85页 |
6.3.2 设计原则 | 第85-86页 |
6.4 基于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总体构思 | 第86-89页 |
6.4.1 自然环境设计构思 | 第86-87页 |
6.4.2 人文环境设计构思 | 第87-88页 |
6.4.3 灾害预防 | 第88-89页 |
6.5 小结 | 第89-91页 |
7 终南山世界地质博物馆建筑设计研究 | 第91-125页 |
7.1 总体布局 | 第91-97页 |
7.1.1 选址 | 第91页 |
7.1.2 更新改造 | 第91-92页 |
7.1.3 对地形地貌的保护 | 第92-93页 |
7.1.4 自由灵活的总体布局 | 第93-94页 |
7.1.5 功能配置 | 第94-95页 |
7.1.6 空间流线 | 第95-97页 |
7.2 空间格局与空间序列分析 | 第97-119页 |
7.2.1 新建一层平面 | 第97-101页 |
7.2.2 新建二层平面 | 第101-107页 |
7.2.3 改建二层平面 | 第107-113页 |
7.2.4 改建一层平面 | 第113-116页 |
7.2.5 终南山世界地质博物馆建筑广场 | 第116-118页 |
7.2.6 空间界面的要素处理 | 第118-119页 |
7.3 形式与风格 | 第119-122页 |
7.3.1 建筑结构与造型艺术 | 第119页 |
7.3.2 终南山世界地质博物馆建筑特点 | 第119-121页 |
7.3.3 终南山世界地质博物馆建筑美学 | 第121-122页 |
7.3.4 终南山世界地质博物馆建筑体量体型的控制 | 第122页 |
7.4 建筑评价 | 第122-125页 |
8 终南山世界地质博物馆的设计过程 | 第125-131页 |
8.1 思考与探索 | 第125页 |
8.2 方案的比较和推敲 | 第125-129页 |
8.2.1 方案一 | 第125-126页 |
8.2.2 方案二 | 第126-127页 |
8.2.3 方案三 | 第127-129页 |
8.3 本章小结 | 第129-131页 |
9 总结 | 第131-135页 |
9.1 结论 | 第131-133页 |
9.1.1 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建设状况方面的总结 | 第131页 |
9.1.2 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设计的理论研究成果 | 第131-133页 |
9.1.3 山地型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设计的理论研究成果 | 第133页 |
9.2 认识 | 第133-134页 |
9.2.1 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与风景环境的关系 | 第133-134页 |
9.3 论文的前瞻 | 第134-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39页 |
致谢 | 第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