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18页 |
| 1.1 本课题的研究缘起 | 第12页 |
| 1.2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 1.4.1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第2章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概述 | 第18-25页 |
| 2.1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一些基本概念 | 第18-20页 |
| 2.1.1 责任和责任感的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 2.1.2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含义与特征 | 第19-20页 |
| 2.2 培育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 2.2.1 马克思主义的人与社会关系理论 | 第20-21页 |
| 2.2.2 马克思主义的责任观 | 第21-22页 |
| 2.3 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重要性 | 第22-25页 |
| 2.3.1 有利于促进当代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 | 第22页 |
| 2.3.2 有利于培养出更多有能力、有担当的大学生 | 第22-23页 |
| 2.3.3 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 第23-25页 |
| 第3章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与问题 | 第25-30页 |
| 3.1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 | 第25-26页 |
| 3.1.1 积极向上是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主流 | 第25-26页 |
| 3.1.2 部分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消极、弱化的 | 第26页 |
| 3.2 当代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6-30页 |
| 3.2.1 对国家和民族责任感不强 | 第26-27页 |
| 3.2.2 过分强调以自我为中心 | 第27页 |
| 3.2.3 缺乏社会归属感和认同感 | 第27-28页 |
| 3.2.4 缺乏责任担当的实践能力 | 第28-30页 |
| 第4章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 | 第30-35页 |
| 4.1 社会生活环境的负面因素 | 第30-31页 |
| 4.2 高校责任教育的弱化因素 | 第31-32页 |
| 4.3 家庭教育方面的不利因素 | 第32-33页 |
| 4.4 当代大学生的自身因素 | 第33-35页 |
| 第5章 加强培养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对策 | 第35-40页 |
| 5.1 建立良好的家庭、高校和社会联动培养机制 | 第35-37页 |
| 5.2 提高大学生自身对社会责任感的认知 | 第37-38页 |
| 5.3 建立健全大学生的社会责任评价标准机制 | 第38页 |
| 5.4 引导大学生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 | 第38-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 附录 | 第43-45页 |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