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世界各国职业技术教育概况论文--世界论文

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标准体系构建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一章 引言第11-21页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第11-13页
        一、问题的提出第11-12页
        二、研究的意义第12-13页
    第二节 相关文献综述第13-17页
        一、关于职业能力内涵的研究第13-15页
        二、关于职业能力标准开发的研究第15-16页
        三、关于教师职业能力标准的研究第16-17页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第17-19页
        一、能力第17页
        二、职业能力第17-18页
        三、职业能力标准第18页
        四、标准体系第18-19页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19-21页
        一、研究思路第19-20页
        二、研究方法第20-21页
第二章 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标准体系构建的理论探讨第21-26页
    第一节 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观的选择第21-22页
        一、三种职业能力观第21-22页
        二、职业能力观选择第22页
    第二节 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特殊性分析第22-23页
        一、凸显操作性第22-23页
        二、强调职业性第23页
        三、涵盖整合性第23页
    第三节 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标准与国家职业标准的关系第23-26页
        一、两者之间的联系第23-24页
        二、两者之间的区别第24-26页
第三章 国外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标准体系探微及启示第26-35页
    第一节 英国职业能力标准体系解构第26-29页
        一、高职教育实施机构—多科技术学院第26页
        二、NVQ模式下的职业能力标准体系分析第26-28页
        三、NVQ模式下的职业能力标准体系与我国的比较第28-29页
    第二节 德国职业能力标准体系解构第29-31页
        一、高职教育的实施机构—高等专科学校第29页
        二、“双元制”模式下的职业能力标准体系分析第29-30页
        三、“双元制”模式下的职业能力标准体系与我国的比较第30-31页
    第三节 澳大利亚职业能力标准体系解构第31-33页
        一、高职教育的实施机构—TAFE学院第31页
        二、“培训包”模式下的职业能力标准体系分析第31-32页
        三、“培训包”模式下的职业能力标准体系与我国的比较第32-33页
    第四节 启示第33-35页
        一、基于能力本位有助于把握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标准制定的方向第33页
        二、明确制定主体有利于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标准准确性的提升第33-34页
        三、重视关键能力有助于全面掌握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标准第34页
        四、对接职业资格有助于整体评价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标准第34-35页
第四章 我国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标准体系的构建第35-45页
    第一节 构建的依据第35-36页
        一、整合能力观的理论指导第35页
        二、国家职业标准的借鉴参考第35页
        三、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第35-36页
    第二节 构建的方法第36-38页
        一、任务分析法的不足第36-37页
        二、功能分析法的适切性第37-38页
    第三节 职业能力结构的划分第38-40页
        一、学术能力第38-39页
        二、专业能力第39页
        三、关键能力第39-40页
    第四节 构建的过程及标准体系框架的形成第40-45页
        一、构建的过程第40-43页
        二、体系框架的形成第43-45页
第五章 园林专业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标准体系构建的实施第45-54页
    第一节 高职园林专业发展概述第45页
    第二节 标准体系框架的构建第45-54页
        一、构建的过程第45-51页
        二、体系框架的形成第51-54页
结语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59页
附录一:园林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标准调查问卷(学生)第59-61页
附录二:园林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标准调查问卷(教师)第61-63页
附录三:园林专业企业用人标准调查第63-65页
附录四:花卉园艺师国家职业标准(节选)第65-68页
附录五: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68-69页
后记第69-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运动员投入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
下一篇: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