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22页 |
1.1 桑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概述 | 第14-18页 |
1.1.1 桑树的简介 | 第14页 |
1.1.2 桑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1.3 桑属植物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结构鉴定 | 第15-18页 |
1.1.4 桑属植物生物活性研究概况 | 第18页 |
1.2 新疆黑桑的研究概况 | 第18-20页 |
1.2.1 黑桑简介及特性 | 第18-19页 |
1.2.2 黑桑化学成分的研究 | 第19页 |
1.2.3 黑桑的药理研究 | 第19-20页 |
1.3 抗氧化的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1.3.1 常见抗氧化活性检测方法 | 第20-21页 |
1.3.2 抗氧化剂的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引言 | 第22-26页 |
2.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22页 |
2.2 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2.2.1 黑桑抗氧化活性部位的确定 | 第22-23页 |
2.2.2 DPPH活性跟踪下的抗氧化活性成分的分离 | 第23页 |
2.2.3 黑桑单体化合物抗氧化活性测试 | 第23-24页 |
2.3 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第三章 黑桑抗氧化活性部位的确定 | 第26-40页 |
3.1 桑枝和桑叶醇提物总多酚、总黄酮含量检测和抗氧化活性的比较 | 第26-30页 |
3.1.1 材料与设备 | 第26页 |
3.1.1.1 供试材料 | 第26页 |
3.1.1.2 实验仪器 | 第26页 |
3.1.1.3 实验试剂 | 第26页 |
3.1.2 实验方法 | 第26-28页 |
3.1.2.1 醇提物制备 | 第26-27页 |
3.1.2.2 样品的总多酚和总黄酮含量检测 | 第27页 |
3.1.2.3 样品的抗氧化活性测试 | 第27-28页 |
3.1.3 结果与分析 | 第28-30页 |
3.1.4 小结 | 第30页 |
3.2 黑桑枝条醇提物的萃取分段及总多酚、总黄酮含量的检测 | 第30-33页 |
3.2.1 材料与设备 | 第30-31页 |
3.2.1.1 供试材料 | 第30页 |
3.2.1.2 实验仪器 | 第30-31页 |
3.1.1.3 实验试剂 | 第31页 |
3.2.2 实验方法 | 第31-32页 |
3.2.2.1 醇提物制备 | 第31页 |
3.2.2.2 活性组分的分离萃取 | 第31-32页 |
3.2.2.3 样品的总多酚和总黄酮含量检测 | 第32页 |
3.2.3 结果与分析 | 第32-33页 |
3.2.4 小结 | 第33页 |
3.3 桑枝醇提物萃取组分的抗氧化活性测试 | 第33-40页 |
3.3.1 材料与设备 | 第33-34页 |
3.3.1.1 供试材料 | 第33页 |
3.3.1.2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33-34页 |
3.3.2 实验方法 | 第34页 |
3.3.2.1 用薄层色谱(TLC)—自显影技术检测抗氧化活性 | 第34页 |
3.3.2.2 对DPPH自由基清除作用试验 | 第34页 |
3.3.2.3 对OH自由基清除作用试验 | 第34页 |
3.3.2.4 总还原力的测定 | 第34页 |
3.3.3 结果与分析 | 第34-38页 |
3.3.4 小结 | 第38-40页 |
第四章 DPPH活性跟踪下的黑桑抗氧化活性成分的分离 | 第40-56页 |
4.1 材料与设备 | 第40-41页 |
4.1.1 供试材料 | 第40页 |
4.1.2 实验仪器 | 第40页 |
4.1.3 实验试剂 | 第40-41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1-44页 |
4.2.1 粗分 | 第41-42页 |
4.2.1.1 石油醚部分的粗分离 | 第41页 |
4.2.1.2 乙酸乙酯部分的粗分离 | 第41-42页 |
4.2.2 细分 | 第42-44页 |
4.2.2.1 石油醚部分的细分离 | 第42页 |
4.2.2.2 乙酸乙酯部分的细分离 | 第42-44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4-55页 |
4.3.1 化合物1的理化性质及结构鉴定数据 | 第44-45页 |
4.3.2 化合物2的理化性质及结构鉴定数据 | 第45-47页 |
4.3.3 化合物3的理化性质及结构鉴定数据 | 第47-49页 |
4.3.4 化合物4的理化性质及结构鉴定数据 | 第49-51页 |
4.3.5 化合物5的理化性质及结构鉴定数据 | 第51-53页 |
4.3.6 化合物6的理化性质及结构鉴定数据 | 第53-54页 |
4.3.7 化合物7的理化性质 | 第54页 |
4.3.8 化合物8的理化性质 | 第54页 |
4.3.9 化合物9的理化性质 | 第54页 |
4.3.10 化合物10的理化性质 | 第54页 |
4.3.11 化合物11的理化性质 | 第54-55页 |
4.4 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黑桑单体化合物抗氧化活性测试 | 第56-60页 |
5.1 材料与设备 | 第56页 |
5.1.1 供试材料 | 第56页 |
5.1.2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56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56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56-59页 |
5.4 小结 | 第59-60页 |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 | 第60-64页 |
6.1 黑桑抗氧化活性成分的极性分布 | 第60页 |
6.2 不同地区桑树中抗氧化活性成分的结构形式 | 第60-61页 |
6.3 黑桑枝条单体化合物的分离 | 第61页 |
6.4 单体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 第61-62页 |
6.5 植物染色体倍数变化与化学物质的关系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0页 |
附录 | 第70-72页 |
发表的文章及申请的专利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