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页 |
1.2 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 | 第10-11页 |
1.2.1 软岩隧道施工中的问题 | 第10-11页 |
1.2.2 超前地质预报应用于隧道施工的意义 | 第11页 |
1.3 工程背景 | 第11-16页 |
1.3.1 工程概况 | 第11-12页 |
1.3.2 工程地质条件 | 第12-14页 |
1.3.3 水文地质条件 | 第14页 |
1.3.4 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 | 第14-16页 |
1.4 研究目的及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16-17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2章 超前地质预报方法概述 | 第18-24页 |
2.1 长期(距离)超前地质预报 | 第18-21页 |
2.1.1 TSP隧道地震勘探法 | 第18-19页 |
2.1.2 水平超前钻探法 | 第19-20页 |
2.1.3 超前导坑法 | 第20-21页 |
2.2 短期(距离)超前地质预报 | 第21-24页 |
2.2.1 红外探水技术 | 第21-22页 |
2.2.2 HSP声波探测方法 | 第22-23页 |
2.2.3 地质素描法 | 第23-24页 |
第3章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的地质雷达法 | 第24-34页 |
3.1 地质雷达的理论基础 | 第24-26页 |
3.2 雷达探测能力分析 | 第26-29页 |
3.2.1 雷达方程式与雷达探测距离 | 第26-27页 |
3.2.2 雷达分辨率 | 第27-28页 |
3.2.3 地质雷达的有效探测范围 | 第28-29页 |
3.3 地质雷达测量的技术参数 | 第29-31页 |
3.3.1 天线中心频率 | 第29-30页 |
3.3.2 采样时窗 | 第30页 |
3.3.3 采样率 | 第30-31页 |
3.4 地质雷达法超前地质预报的基本理论 | 第31-33页 |
3.4.1 雷达电磁波在地下的传播 | 第31-32页 |
3.4.2 电磁波遇到不同结构面的反射 | 第32-33页 |
3.5 可行性分析 | 第33-34页 |
第4章 超前地质预报在洞松引水隧洞施工中的应用 | 第34-47页 |
4.1 超前地质预报的必要性 | 第34-35页 |
4.2 洞松水电站引水隧洞超前地质预报实施方案 | 第35-38页 |
4.2.1 常规的超前地质预报方法 | 第35页 |
4.2.2 引水隧洞超前地质预报实施方案 | 第35-38页 |
4.3 洞松水电站引水隧洞超前地质预报探测成果分析 | 第38-44页 |
4.4 超前地质预报技术在本工程中的应用总结 | 第44-47页 |
4.4.1 超前地质预报技术在施工中的实际应用效果 | 第44-45页 |
4.4.2 超前地质预报工作阶段性总结 | 第45-47页 |
第5章 软岩隧洞变形特征及方案优化数值模拟研究 | 第47-66页 |
5.1 隧洞开挖毛洞变形规律研究 | 第47-55页 |
5.1.1 不同埋深对围岩变形影响 | 第47-51页 |
5.1.2 不同侧压力系数对围岩变形影响 | 第51-54页 |
5.1.3 不同围岩强度对围岩变形影响 | 第54-55页 |
5.2 开挖工法优化 | 第55-58页 |
5.2.1 全断面法 | 第56-57页 |
5.2.2 台阶法 | 第57页 |
5.2.3 开挖方法比选 | 第57-58页 |
5.3 支护方案优化 | 第58-64页 |
5.3.1 钢支撑刚度优化 | 第58-59页 |
5.3.2 钢支撑封闭的作用 | 第59-61页 |
5.3.3 二次衬砌受力优化 | 第61-64页 |
5.4 施工建议 | 第64-6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结论 | 第66-67页 |
展望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