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导论 | 第10-18页 |
(一) 选题缘由 | 第10-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2. 实践意义 | 第12页 |
(三) 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1. 国外关于和谐教育的研究 | 第12-14页 |
2. 国内对高中思想政治和谐课堂的研究 | 第14-16页 |
(四)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第16-18页 |
1.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2. 研究思路 | 第16-18页 |
一、高中思想政治和谐课堂的内涵、特征及其建构意义 | 第18-28页 |
(一) 高中思想政治和谐课堂的内涵 | 第18-24页 |
1. 高中思想政治和谐课堂的内涵 | 第18-20页 |
2. 高中思想政治和谐课堂的构成要素 | 第20-24页 |
(二) 高中思想政治和谐课堂的特征 | 第24-26页 |
1. 智育与德育的统一 | 第24-25页 |
2. 科学性与人文性的融合 | 第25页 |
3. 预设与生成的互补 | 第25-26页 |
(三) 高中思想政治和谐课堂的建构意义 | 第26-28页 |
1. 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 第26-27页 |
2. 有利于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专业发展 | 第27页 |
3. 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 第27-28页 |
二、高中思想政治和谐课堂建构的制约因素 | 第28-34页 |
(一) 教学环境的制约 | 第28-29页 |
1. 复杂的社会环境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冲击 | 第28页 |
2. 思想政治课长期处于“副科”地位 | 第28-29页 |
(二) 现行基础教育教学评价机制的缺陷 | 第29-31页 |
1. 教学评价以终结性评价为主 | 第29-30页 |
2. 教学评价以教师为中心 | 第30-31页 |
(三) 思想政治课教师自身素质的限制 | 第31-32页 |
1. 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根深蒂固 | 第31页 |
2. 自身知识结构和业务水平的限制 | 第31-32页 |
(四) 学生自身条件的制约 | 第32-34页 |
1. 高中生的应试思维习惯 | 第32-33页 |
2. 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内容缺乏兴趣 | 第33-34页 |
三、高中思想政治和谐课堂的构建对策 | 第34-43页 |
(一) 充分激发教师的教育自觉,引领课堂要素协同运行 | 第34-36页 |
1. 合理选用教学方法,与学生状况相匹配 | 第34-35页 |
2. 整合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相符合 | 第35页 |
3. 恰当选择教学媒体,与教学过程相适宜 | 第35-36页 |
4. 提高教学能力,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 | 第36页 |
(二)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课堂过程疏通 | 第36-39页 |
1. 改变传统的应试思维,培养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 | 第37-38页 |
2. 尊重、信任政治教师,促进教师施教过程的和谐 | 第38页 |
3. 注重合作探究性学习,促成学习过程的和谐 | 第38-39页 |
(三) 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推动课堂平衡发展 | 第39-40页 |
1. 坚持发展性评价观,立足学生成长 | 第39页 |
2. 坚持多元化评价观,追求课堂优化 | 第39-40页 |
(四) 营造健康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保障课堂功能优化 | 第40-43页 |
1. 抑制与社会主义本质相悖的负面因素,营造健康的社会大环境 | 第40-41页 |
2. 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环境,构建和谐校园 | 第41-42页 |
3. 构建宽松和谐的同辈群体环境,让学生愉快地生活在集体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