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的政党化历程及阶段性特征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页 |
引言 | 第8-14页 |
(一)选题缘起 | 第8-9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1-12页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一、国民党的政党化背景 | 第14-19页 |
(一)晚清会党的产生与活动 | 第14-17页 |
1.晚清会党的产生背景 | 第14-16页 |
2.晚清会党的活动情况 | 第16-17页 |
(二)会党政党化的条件 | 第17-19页 |
1.知识分子的思想重构 | 第17页 |
2.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及资产阶级的催生 | 第17-18页 |
3.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激化 | 第18-19页 |
二、国民党的政党化历程 | 第19-27页 |
(一)兴中会时期革命性政治团体的组建与活动 | 第19-20页 |
1.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与兴中会的创立 | 第19-20页 |
2.广州、惠州起义的失败 | 第20页 |
(二)同盟会时期至中华革命党时期的建党初探 | 第20-24页 |
1.同盟会的创立及活动 | 第20-22页 |
2.从中华革命党至中国国民党的建构 | 第22-24页 |
(三)1919年至1924年国民党改组 | 第24-27页 |
1.改组理念的确立 | 第24页 |
2.组织结构的重建 | 第24-25页 |
3.三民主义的重释 | 第25-27页 |
三、国民党的阶段性特征(1894-1924) | 第27-35页 |
(一)兴中会时期的会党特征 | 第27-29页 |
1.成员构成集中化 | 第27-28页 |
2.组织结构松散化 | 第28页 |
3.革命任务片面化 | 第28-29页 |
(二)同盟会时期的准政党特征 | 第29-31页 |
1.三民主义下的政党理念 | 第29-30页 |
2.革命型政党属性 | 第30-31页 |
(三)改组后的列宁式政党特征 | 第31-35页 |
1.“党在国上”的党国体制 | 第31-32页 |
2.“民主集权”的组织形式 | 第32-33页 |
3.“以党制军”的军事体制 | 第33-35页 |
四、对国民党政党化的评价反思 | 第35-42页 |
(一)关于国民党改组后的政党性质——资产阶级政党 | 第35-37页 |
1.以资产阶级为核心的领导集团 | 第35-36页 |
2.以资产阶级为主体的三大政策 | 第36-37页 |
3.资产阶级范畴之内的党纲 | 第37页 |
(二)遗留问题及其历史必然性 | 第37-42页 |
1.党员阶级构成复杂 | 第38页 |
2.从“以党治国”到“独裁统治” | 第38-39页 |
3.党内派别分化与派系斗争 | 第39-40页 |
4.民族与种族的二元观念 | 第40-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后记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