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论文--岩石(岩体)力学及岩石测试论文

典型流动形态条件下裂隙岩体渗透特征尺度及其工程应用

中文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25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6-17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22页
        1.2.1 裂隙岩体渗透特性的研究现状第17-19页
        1.2.2 裂隙岩体REV研究现状第19-20页
        1.2.3 裂隙网络逾渗理论研究现状第20-22页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22-25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22-23页
        1.3.2 技术路线第23-25页
第二章 裂隙岩体渗透性表征单元体与渗透系数估算第25-43页
    2.1 引言第25页
    2.2 工程背景第25-29页
        2.2.1 基本情况第25-26页
        2.2.2 裂隙结构面参数统计第26-27页
        2.2.3 渗透系数及渗水量统计第27-29页
    2.3 REV值及渗透系数估计第29-33页
        2.3.1 离散裂隙网络模型建立第29-30页
        2.3.2 模型截取与边界条件设定第30-32页
        2.3.3 等效渗透系数计算第32页
        2.3.4 数值模拟计算结果第32-33页
    2.4 裂隙几何参数对REV值及渗透系数影响规律第33-38页
        2.4.1 工况设置第33-34页
        2.4.2 数值模拟结果第34-36页
        2.4.3 裂隙迹长影响规律第36-37页
        2.4.4 裂隙间距影响规律第37-38页
        2.4.5 裂隙断距影响规律第38页
    2.5 辐射流与平行流对比分析第38-42页
        2.5.1 水流方向及水压分布对比分析第38-40页
        2.5.2 渗水量预测对比分析第40-42页
    2.6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三章 应力水平对裂隙岩体渗透性表征单元体影响规律研究第43-68页
    3.1 引言第43页
    3.2 模型建立与设置第43-48页
        3.2.1 工况设置第43-44页
        3.2.2 模型的建立与截取第44页
        3.2.3 边界条件设置第44-46页
        3.2.4 物理力学参数设置第46页
        3.2.5 初始条件第46-48页
    3.3 数值模拟结果第48-56页
        3.3.1 REV值与渗透系数第48-51页
        3.3.2 隙宽变化第51-53页
        3.3.3 水压分布第53-56页
    3.4 结果分析第56-58页
        3.4.1 流动形态影响规律第56页
        3.4.2 应力—渗流耦合影响第56-58页
    3.5 应力作用下的等效渗透系数计算第58-67页
        3.5.1 平行流情况的等效渗透系数计算第58-59页
        3.5.2 辐射流情况的等效渗透系数计算第59-61页
        3.5.3 应力作用下的等效渗透系数计算第61-62页
        3.5.4 不同情况的等效渗透系数对比第62-67页
    3.6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第四章 迹长与隙宽相关联时裂隙岩体渗透性表征单元体研究第68-88页
    4.1 引言第68页
    4.2 模型参数及建立第68-71页
        4.2.1 裂隙迹长第68-69页
        4.2.2 裂隙隙宽第69-70页
        4.2.3 裂隙倾角第70页
        4.2.4 裂隙位置第70页
        4.2.5 模型建立第70-71页
    4.3 模型截取与设置第71-73页
        4.3.1 模型截取第71-72页
        4.3.2 边界条件设置第72-73页
    4.4 数值模拟结果第73-78页
        4.4.1 迹长与隙宽不相关联时(b=0)第73-76页
        4.4.2 迹长与隙宽相关联时(b≠0)第76-78页
    4.5 结果分析第78-83页
        4.5.1 等效渗透系数计算第78-79页
        4.5.2 不同尺寸的渗透系数对比第79-80页
        4.5.3 水压对比情况第80-83页
    4.6 随机裂隙网络渗透系数可靠性分析第83-87页
        4.6.1 模型建立第83-84页
        4.6.2 结果第84-87页
    4.7 本章小结第87-88页
第五章 裂隙岩体连通性阀值及水幕系统连通性分析第88-112页
    5.1 引言第88页
    5.2 不同流动形态下连通阀值的确定第88-97页
        5.2.1 模型的建立与设置第88-90页
        5.2.2 数值模拟结果第90-91页
        5.2.3 连通阀值的确定第91-93页
        5.2.4 水压分析第93-95页
        5.2.5 流量和流动路径分析第95-97页
    5.3 裂隙几何参数对连通阀值的影响规律第97-101页
        5.3.1 工况设置第98页
        5.3.2 裂隙迹长对连通阀值的影响第98-101页
        5.3.3 裂隙方向影响规律第101页
    5.4 工程应用第101-111页
        5.4.1 水幕系统介绍第102-103页
        5.4.2 模型建立第103-107页
        5.4.3 数值模拟结果第107-109页
        5.4.4 现场连通性分析第109-111页
    5.5 本章小结第111-112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12-114页
    6.1 结论第112-113页
    6.2 展望第113-114页
参考文献第114-122页
致谢第122-123页
科研成果第123-124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124页

论文共12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洛河渡槽过流能力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
下一篇:齐文化视域下临淄故城空间形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