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1.2 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13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洛河渡槽水流运动现状及关键问题 | 第15-24页 |
2.1 灌区概况 | 第15页 |
2.2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概况 | 第15-16页 |
2.2.1 洛河渡槽工程地质概况 | 第15-16页 |
2.2.2 洛河渡槽水文地质概况 | 第16页 |
2.3 洛河渡槽槽箱水流运动特征 | 第16-19页 |
2.4 洛河渡槽运行现状 | 第19-22页 |
2.4.1 洛河渡槽及上下游原设计情况 | 第19页 |
2.4.2 现状实测情况 | 第19-20页 |
2.4.3 洛河渡槽现状质量检测结果 | 第20-22页 |
2.5 洛河渡槽过流能力研究的关键问题 | 第22-2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洛河渡槽水力计算 | 第24-41页 |
3.1 渡槽恒定非均匀渐变流数学模型 | 第24-25页 |
3.2 渡槽水头损失计算 | 第25-31页 |
3.3 洛河渡槽水面线推求 | 第31-40页 |
3.3.1 水面线计算方法的选择 | 第31-34页 |
3.3.2 渠道水面线定性分析 | 第34-37页 |
3.3.3 水面线的分段求和法 | 第37-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洛河渡槽过流能力分析及水流数值模拟 | 第41-66页 |
4.1 洛河渡槽过流能力分析 | 第41-47页 |
4.1.1 洛河渡槽及其下游3.8km塬上总干渠过流能力分析 | 第41-47页 |
4.2 弯道水流数值模拟 | 第47-51页 |
4.2.1 控制方程 | 第48-50页 |
4.2.2 紊流模型 | 第50-51页 |
4.2.3 离散化方法 | 第51页 |
4.2.4 多相流模型 | 第51页 |
4.3 模型的概化及网格划分 | 第51-52页 |
4.3.1 模型的建立 | 第51-52页 |
4.3.2 边界条件的处理 | 第52页 |
4.4 灌区弯道的三维流场数值模拟结果 | 第52-59页 |
4.4.1 弯道水流纵向变化 | 第52-54页 |
4.4.2 弯道水流横向变化 | 第54-59页 |
4.5 渡槽衔接段水流流数值 | 第59-65页 |
4.5.1 渡槽出口矩形渠道衔接段水流数值模拟 | 第59-62页 |
4.5.2 渡槽进口梯形渠道衔接段水流数值模拟 | 第62-6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五章 过流能力不足的原因及整改措施 | 第66-74页 |
5.1 洛河渡槽过流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 第66页 |
5.2 恢复洛河渡槽过流能力的整改思路及措施 | 第66-68页 |
5.2.1 恢复过流能力的思路 | 第66-67页 |
5.2.2 恢复洛河渡槽过流能力的措施 | 第67-68页 |
5.3 整改后洛河渡槽过流能力分析 | 第68-71页 |
5.4 水力计算方法的验证 | 第71-72页 |
5.4.1 通过流量为14.75m3/s时水面线验证 | 第71-72页 |
5.4.2 通过流量为21.875m3/s时水面线验证 | 第72页 |
5.5 洛河渡槽的加固整改 | 第72-73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74-75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75页 |
6.3 有待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作者简介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