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动物学论文--动物形态学论文

耳石和听沟形态分析方法及其在三种石首科鱼类群体判别中的应用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5页
    1.1 耳石概述第12页
    1.2 耳石形态分析的主要方法第12-18页
    1.3 耳石形态分析的应用第18-20页
        1.3.1 年龄估计与生活史重建第18-19页
        1.3.2 种类鉴定第19页
        1.3.3 群体划分及生态型识别第19-20页
    1.4 听沟的生理生态功能及其形态分析第20-22页
    1.5 实证研究物种第22-23页
        1.5.1 小黄鱼第22-23页
        1.5.2 黄姑鱼第23页
        1.5.3 白姑鱼第23页
    1.6 研究意义与内容第23-25页
        1.6.1 研究意义第23-24页
        1.6.2 研究内容第24-25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5-33页
    2.1 样品采集第25-26页
    2.2 耳石与听沟形态数据获取第26-29页
        2.2.1 图像采集与预处理第26-27页
        2.2.2 形态测量参数第27-28页
        2.2.3 形状指数第28页
        2.2.4 椭圆傅里叶系数第28-29页
        2.2.5 离散小波系数第29页
    2.3 数据分析第29-33页
        2.3.1 耳石形态分析及其群体判别第30-31页
        2.3.2 听沟形态分析及其群体判别第31-32页
        2.3.3 耳石和听沟形态测量参数的群体间差异第32页
        2.3.4 耳石和听沟平均轮廓的群体间差异第32-33页
第三章 结果第33-92页
    3.1 耳石形态分析及其群体判别第33-60页
        3.1.1 形状指数分析第33-42页
        3.1.2 椭圆傅里叶系数分析及耳石轮廓重建第42-48页
        3.1.3 离散小波系数分析第48-51页
        3.1.4 形状指数与椭圆傅里叶系数协同分析第51-55页
        3.1.5 形状指数与离散小波系数协同分析第55-59页
        3.1.6 基于不同耳石形态参数的群体判别效率比较第59-60页
    3.2 听沟形态分析及其群体判别第60-80页
        3.2.1 形状指数分析第60-68页
        3.2.2 椭圆傅里叶系数分析及听沟轮廓重建第68-75页
        3.2.3 形状指数与椭圆傅里叶系数协同分析第75-78页
        3.2.4 听沟形态分析与耳石形态分析的比较第78-80页
    3.3 耳石和听沟形态测量参数的群体间差异第80-83页
        3.3.1 小黄鱼第80-81页
        3.3.2 黄姑鱼第81-82页
        3.3.3 白姑鱼第82-83页
    3.4 耳石和听沟平均轮廓的群体间差异第83-92页
        3.4.1 小黄鱼第83-86页
        3.4.2 黄姑鱼第86-89页
        3.4.3 白姑鱼第89-92页
第四章 讨论第92-100页
    4.1 不同耳石形态参数在群体判别中的应用比较第92-94页
    4.2 听沟形态分析及其在群体判别中的应用第94-95页
    4.3 三种石首鱼听沟的相对面积及其生理生态意义第95-96页
    4.4 耳石形态测量参数的群体间差异第96-98页
    4.5 中国近海三种石首鱼的群体结构分析第98-100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100-102页
参考文献第102-110页
致谢第110-111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11页

论文共11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底栖有孔虫分子多样性及其环境特征研究初探
下一篇:海洋不同生境中趋磁细菌的分布特点及生物学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