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动物学论文--动物生态学和动物地理学论文--水生动物学论文

底栖有孔虫分子多样性及其环境特征研究初探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8-28页
    1.1 有孔虫简介第18页
    1.2 本论文研究背景第18-23页
        1.2.1 有孔虫多样性调查的困境第18-19页
        1.2.2 分子生物学在有孔虫研究中的应用第19-21页
        1.2.3 DNA条形码技术第21-22页
        1.2.4 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有孔虫分子多样性评估的作用第22-23页
    1.3 研究区域概况第23-26页
        1.3.1 青岛湾潮间带第23页
        1.3.2 胶州湾第23-24页
        1.3.3 黄海第24-25页
        1.3.4 热带西太平洋海山区第25-26页
    1.4 国内外高通量测序技术在有孔虫类群中的研究现状第26-27页
    1.5 研究目的第27-28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8-40页
    2.1 试剂准备第28页
    2.2 仪器准备第28页
    2.3 方法学研究第28-30页
        2.3.1 活体有孔虫采集第28-29页
        2.3.2 染色处理第29页
        2.3.3 DNA检测第29-30页
    2.4 分子多样性及其环境特征研究第30-40页
        2.4.1 沉积物样品采集及处理第30-35页
        2.4.2 环境因子测定第35页
        2.4.3 环境样品总DNA提取第35页
        2.4.4 PCR扩增第35-36页
        2.4.5 文库构建及上机测序第36页
        2.4.6 测序数据预处理及质控第36-37页
        2.4.7 OTU聚类分析及物种注释第37-38页
        2.4.8 样品复杂度分析(AlphaDiversity)第38页
        2.4.9 多样品比较分析(BetaDiversity)第38-39页
        2.4.10 环境因子关联分析第39-40页
第三章 结果第40-132页
    3.1 方法学研究第40-41页
    3.2 青岛湾潮间带底栖有孔虫分子多样性月变动及与环境关系第41-54页
        3.2.1 四种环境因子的月变动第41-42页
        3.2.2 有孔虫分子多样性及月变动第42-43页
        3.2.3 青岛湾底栖有孔虫群落构成第43-47页
        3.2.4 Alpha多样性分析第47-51页
        3.2.5 样品聚类分析第51-52页
        3.2.6 环境因子关联分析第52-54页
    3.3 胶州湾浅海陆架底栖有孔虫分子多样性季节变动及与环境关系第54-76页
        3.3.1 环境因子测定第54-56页
        3.3.2 有孔虫分子多样性及季节变动第56-57页
        3.3.3 胶州湾底栖有孔虫群落构成第57-63页
        3.3.4 Alpha多样性分析第63-71页
        3.3.5 Beta多样性分析第71-74页
        3.3.6 环境因子关联分析第74-76页
    3.4 黄海陆架区分子底栖有孔虫分子多样性受pH变动的影响第76-117页
        3.4.1 环境因子测定第76-77页
        3.4.2 有孔虫分子多样性第77-83页
        3.4.3 黄海底栖有孔虫群落构成第83-101页
        3.4.4 Alpha多样性分析第101-114页
        3.4.5 样品聚类分析第114-117页
        3.4.6 环境因子关联分析第117页
    3.5 热带西太平洋海山区底栖有孔虫分子多样性及与环境关系第117-132页
        3.5.1 环境因子测定第117-118页
        3.5.2 有孔虫分子多样性第118-121页
        3.5.3 海山区底栖有孔虫群落构成第121-125页
        3.5.4 Alpha多样性分析第125-127页
        3.5.5 Beta多样性分析第127-129页
        3.5.6 环境因子关联分析第129-132页
第四章 讨论第132-144页
    4.1 方法学研究第132-133页
    4.2 潮间带底栖有孔虫分子多样性第133-135页
    4.3 浅海陆架底栖有孔虫分子多样性第135-136页
    4.4 黄海陆架区底栖有孔虫分子多样性对pH及培养时间的响应第136-138页
    4.5 热带西太平洋海山区底栖有孔虫分子多样性第138-140页
    4.6 DNA条形码第140-144页
        4.6.1 DNA条形码的应用第140-141页
        4.6.2 DNA条形码的准确性第141-142页
        4.6.3 条形码技术存在的问题第142页
        4.6.4 有孔虫条形码数据库第142-144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144-148页
    5.1 方法学研究部分第144页
    5.2 青岛湾潮间带底栖有孔虫分子多样性月变动及与环境关系第144-145页
    5.3 胶州湾浅海陆架底栖有孔虫分子多样性季节变动及与环境关系第145页
    5.4 黄海陆架区底栖有孔虫分子多样性受pH变动的影响第145-146页
    5.5 热带西太平洋海山区底栖有孔虫分子多样性及与环境关系第146-147页
    5.6 研究存在的问题第147-148页
参考文献第148-166页
致谢第166-168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68-169页

论文共1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深海偏顶蛤(Bathymodiolus platifrons)对深海环境的适应性机制
下一篇:耳石和听沟形态分析方法及其在三种石首科鱼类群体判别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