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校园网络借贷的法律监管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页 |
第二节 现有文献综述 | 第9-11页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第10页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第二章 我国校园网络借贷法律监管的必要性 | 第13-27页 |
第一节 校园网络借贷的概念与特征 | 第13-17页 |
一、校园网络借贷的概念 | 第13-14页 |
二、校园网络借贷的特征 | 第14-16页 |
三、与民间借贷的关系 | 第16-17页 |
第二节 校园网络借贷的法律关系分析 | 第17-22页 |
一、校园网络借贷的主体 | 第17-20页 |
二、网络借贷平台的性质 | 第20-21页 |
三、校园网络借贷参与者的权利义务 | 第21-22页 |
第三节 校园网络借贷的法律风险分析 | 第22-27页 |
一、涉及高利贷的风险 | 第22-23页 |
二、网络借贷平台未严格履行义务的风险 | 第23页 |
三、借款人违约风险 | 第23-24页 |
四、出借人知情权无法保障的风险 | 第24-25页 |
五、出借人请求权无法保障的风险 | 第25-27页 |
第三章 我国校园网络借贷法律监管现状 | 第27-34页 |
第一节 我国校园网络借贷的立法现状 | 第27-28页 |
第二节 我国校园网络借贷的监管现状 | 第28-30页 |
一、我国校园网络借贷的监管主体 | 第28页 |
二、我国校园网络借贷的监管对象 | 第28-30页 |
三、我国校园网络借贷的监管方式 | 第30页 |
第三节 我国校园网络借贷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 第30-34页 |
一、法律法规需要进一步完善 | 第30-31页 |
二、监管主体需进一步明确 | 第31-32页 |
三、市场准入规则有待完善 | 第32-33页 |
四、对消费者的保护力度不足 | 第33页 |
五、行业组织未发挥有效作用 | 第33-34页 |
第四章 国外校园网络借贷监管的经验借鉴 | 第34-38页 |
第一节 美国校园网络借贷监管研究 | 第34-35页 |
一、监管的主体 | 第34页 |
二、监管的方式 | 第34-35页 |
三、征信体系建设 | 第35页 |
第二节 英国校园网络借贷监管研究 | 第35-37页 |
一、监管的主体 | 第35-36页 |
二、监管的方式 | 第36页 |
三、征信体系建设 | 第36-37页 |
第三节 对美英两国校园网络借贷监管的经验借鉴 | 第37-38页 |
一、注重消费者权益保护 | 第37页 |
二、注重征信体系建设 | 第37-38页 |
第五章 我国校园网络借贷法律监管的完善 | 第38-43页 |
第一节 立法层面的完善 | 第38-39页 |
一、制定统一的互联网监管法律 | 第38-39页 |
二、完善其他相关法律规定 | 第39页 |
第二节 执法层面的完善 | 第39-41页 |
一、进一步明确监管主体职责 | 第40页 |
二、健全市场准入机制 | 第40-41页 |
三、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 | 第41页 |
四、加快征信体系建设 | 第41页 |
第三节 守法层面的完善 | 第41-43页 |
一、加强行业自律组织的作用 | 第41-42页 |
二、推动校园金融风险教育 | 第42-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附件 | 第48页 |